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的第三個嫡子。貞觀二年,李治出生于長安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李治被封為晉王。
李治為何能當太子
李治自幼便很聰慧,是一個端莊安詳、寬厚仁慈的人,和睦兄弟。據說,當時李治是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有一天唐太宗考察功課的時候,向李治問道:“你認為這部《孝經》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對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后侍奉君王,最后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唐太宗聽聞大喜,說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李治為何能當太子
如此看來,太宗一開始從來沒有將李治納入繼承人的選擇之列,只認為他可以做一個好臣子,可為什么最后,李治卻成為了大贏家,默默無聞地就做了太子和皇帝呢?
一切要從太宗晚年那一場兄弟間的廝殺說起。
李治為何能當太子
太宗極度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導致李泰有些飄飄然,認為自己可以取代太子李承乾。貞觀十七年,李承乾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和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和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結果事情還是敗露了。
李治為何能當太子
最終,太宗只好把李承乾廢黜為庶人,想要改立李泰為太子,李泰也借機在太宗耳邊讒言,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自己百年之后,一定會把皇位傳與胞弟晉王李治。之后,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
畢竟都是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不愿再經歷一次手足相殘的悲劇和痛苦。于是,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就這樣李治成為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