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厲、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維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設觀音閣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東行宮。獨樂寺占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上下為兩層,中間設平座暗層,通高23米,是國內最古老的高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關于獨樂寺名稱的考證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度眾生為樂”,遂將寶剎取名獨樂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明萬厲、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維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設觀音閣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東行宮。獨樂寺占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上下為兩層,中間設平座暗層,通高23米,是國內最古老的高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
關于獨樂寺名稱的考證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度眾生為樂”,遂將寶剎取名獨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