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三國魏大將軍
曹爽(?—249)字昭伯,小名默,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大司馬曹真之子,曹操族孫。年少時謹慎持重。魏明帝曹睿為東宮太子時,很器重他。明帝即位后,即任他為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任武衛將軍,殊寵有加。明帝臥病時,詔入寢宮,拜為大將軍并假以節鉞,處理軍國大事,與司馬懿并受遺詔輔佐少帝。
齊王曹芳即位,加侍中,改封武安侯。初本謙虛謹慎,凡事皆與司馬懿商議,不敢專行,司馬懿亦以其為國家肺腑,以禮讓之。后丁謐、畢軌等蠱惑,把曹爽一步步拉向深淵。憑官高權重,任用私人,委諸弟及黨羽何晏、鄧飏、李勝、丁謐等以高官,朝廷大權幾乎為其壟斷。還利用職權,廣置田產,竊取宮中禁物,妻妾成群,玩弄先帝嬪妃,車服擬于皇帝,胡作非為,難以列全。并納鄧飏等言,不聽太傅司馬懿勸諫,出兵伐蜀,結果空勞民傷財,且軍馬死傷慘重。
司馬懿稱疾退避,伺機制服曹爽。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少帝謁魏明帝曹叡墓高平陵,曹爽兄弟皆隨行。司馬懿率其兵馬,關閉各城門發動政變。上疏羅列曹爽種種亂法與不臣之狀,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職。曹爽不用桓范之計,以為尚可“不失作富家翁”,放棄抵抗。最終,曹爽兄弟及黨羽全被處決,并夷三族。史稱“高平陵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