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
老子的資料
中文名:李耳
別 名:李伯陽、老子、老聃(dān)
國 籍:中國(周朝春秋)
民 族:華夏族
出生地:春秋時期楚國苦縣
出生日期:約公元前571年(庚寅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71年
職 業:哲學家、史學家
信 仰:道家
主要成就:辯證法思想、無為而治、性命雙修
道家學派創始人
代表作品:《道德經》、《老萊子》
尊 號:太上玄元皇帝
廟 號:圣祖
最新人物
其他L開頭的人物更多
春秋戰國其它的人物更多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1]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他關于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