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
列寧的資料
中文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外文名: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
別 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國 籍: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民 族:俄羅斯族
出生地:俄羅斯帝國辛比爾斯克
出生日期:1870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1924年1月21日
職 業: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
畢業院校:喀山大學法律系
信 仰:馬列主義、社會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創立布爾什維克黨
主要成就:領導俄國人民進行十月革命、締造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主席、創建蘇聯
代表作品:《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妻 子:克魯普斯卡婭
享 年:54歲
政 黨:蘇聯共產黨
繼 任: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創 造:列寧主義
最新人物
其他L開頭的人物更多
俄國其它的人物更多
列寧——蘇聯締造者、列寧主義創造者
1870年俄歷4月10日(公歷22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參加革命后的筆名。
1888年,列寧回到喀山后,在那里參加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1889年5月,列寧全家遷往薩馬拉城。1891年,21歲的列寧以校外生的資格通過了彼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并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1892年,他開始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并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1893年8月,列寧移居彼得堡。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了。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獄,14個月的獄中生活后,于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一份機關報《火星報》。
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志著列寧主義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了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臺的消息以后,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于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史稱“十月革命”)的勝利。
革命勝利后,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內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
1918年8月30日,在莫斯科河南岸區原米歇爾遜工廠群眾大會上發表講話。離開工廠時,遭社會革命黨恐怖分子范·卡普蘭槍擊受重傷,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列寧的身體從此開始惡化。列寧在晚年得了腦溢血癥,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論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1923年,列寧病情開始惡化,并停止了一切政治活動。1924年1月21日,列寧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