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最寵愛子——魏王李泰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 史載寵冠諸王,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后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 好士愛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鑒賞家。唐太宗允許李泰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貞觀十二年(638年),李泰開始主編名著《括地志》,于貞觀十五年完成。
由于李泰寵祿過盛,屢次遭到眾臣的進諫。因父親唐太宗種種溺愛,讓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涉嫌謀嫡,唐太宗為了達到讓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共存,只好采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進封濮王。 高宗即位后,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鄖鄉,高宗追贈其為太尉、雍州牧,謚曰恭。
而縱觀李泰的一生,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雖然地位略亞于哥哥李承乾,不過受到的寵溺卻是不輸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稱是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
李泰主編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后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后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