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登道夫
魯登道夫的資料
中文名:埃里!ゑT·魯登道夫
外文名:Erich Ludendorff
國 籍:德意志帝國
民 族:日耳曼
出生地:波蘭波茲南
出生日期:1865年4月9日
逝世日期:1937年12月20日
職 業陸軍:總參謀部處長
畢業院校:柏林陸軍軍事學院
主要成就:興登堡的得力副手
代表作品:《總體戰》
軍 銜:步兵上將
最新人物
其他L開頭的人物更多
德國其它的人物更多
總體戰思想的開創者——魯登道夫
主要戰役:列日之戰(1914);坦能堡戰役(1914);第一次馬祖里湖之戰(1914);羅斯之戰(1914);戈爾利采-塔爾諾夫之戰(1915);第二次索姆河之戰(1918);利斯河攻勢(1918);埃納河攻勢(1918)德軍雖然在對俄作戰中取得巨大勝利,但在西線馬恩地區卻遭到失敗,從而表明了他參與修訂的施里芬計劃的破產。1916年凡爾登之役后,德皇為了在東、西兩線同時發起進攻,委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擔任軍需總監。他們追求所謂“光榮的和平”,企圖孤注一擲,動員大后方全部力量實施總體戰。1917年他批準對英國進行無限制的潛艇戰,結果導致美國參戰。1918年在西線發動總攻遭到失敗,他力主頑抗到底,但政府人士掣肘,乃憤而辭職。德國十一月革命時避居瑞典,1919年2月返回德國,曾先后參與1920年卡普暴動和1923年希特勒的未遂政變。1925年為納粹黨總統候選人。1924~1928年為國家社會黨的國會議員。魯登道夫創立了“總體戰”理論,并于1935年著《總體戰》傳世。他反對克勞塞維茨的關于戰爭是政治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論點,認為政治從屬于戰爭,一個國家要動員全部物質和精神力量來進行戰爭,和平只不過是兩次戰爭之間的間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