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利諾夫斯基
馬利諾夫斯基的資料
中文名: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外文名: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
國 籍:蘇聯
出生地:敖德薩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23日
逝世日期:1967年3月31日
職 業:軍事家、元帥、國防部長
畢業院校:伏龍芝軍事學院
主要成就:獲得紅旗勛章、蘇聯人民英雄勛章領導蘇聯紅軍消滅日本關東軍
逝世地:曼西自治區秋明州
最新人物
其他M開頭的人物更多
俄國其它的人物更多
東北的解放者——馬利諾夫斯基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是前蘇聯紅軍軍事領袖及元帥,領導俄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及擔任1950年末至1960年初蘇聯國防部長;他參與領導斯大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與戰爭末期領蘇聯紅軍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1944年5月,馬利諾夫斯基被任命為第2烏克蘭方面軍司令。8月,馬利諾夫斯基同托爾布欣的第3烏克蘭方面軍秘密準備并成功地實施了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著名戰役之一。這次戰役有著巨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完全解放摩爾達維亞,把羅馬尼亞從戰爭中拖出來并使之倒向盟軍。這次戰役顯示了馬利諾夫斯基善于組織圍殲敵集團軍群的戰役的才能。德軍對這次戰役也十分重視,曾專門召開高級會議研究計劃,聲稱將不惜一切代價保雅西。如果喪失了這一地區,巴爾干的所有國家都將面臨陷落的危險。為此,他們在那里布置了重兵集團。與馬利諾夫斯基、托爾布欣對峙的是弗里斯納指揮的敵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有51個師(旅),90萬人,6200多門大炮,500多輛坦克和700多架飛機,力量相當強,平均每9公里1個師,在較重要的雅西、基什尼奧夫等方向達到每7公里1個師。不僅如此,他們還占有有利地形。戰役還未開始,馬利諾夫斯基等人就與敵人展開了斗智。當時面對德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他的部下多次要求教訓敵人,并要求最高統帥部加強力量,他也非常想這么做。
但作為高級指揮員,馬利諾夫斯基知道要從全局、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為了迷惑德軍,使其相信蘇軍并未特別重視這一作戰方向,避免雙方投入重兵集團造 成持久戰,因此不能加強力量,同時也不能輕易進攻。他的考慮與最高統帥部不謀而合。最高統帥部不僅沒有給他增派部隊,反而把他的幾個師調到大本營預備隊中。這一招果然奏效,德軍以為蘇軍無力對其突擊給予反擊,只是在固守雅西前部的高地,便大膽地將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調往其他作戰方向。德軍顯然已被迷惑住了。馬利諾夫斯基在戰役的準備過程之中,針對戰役的特點,將部隊的兵種進行了改編并使之完善,指揮部下尋找令德軍猝不及防的新方案,要求部屬準確、勇猛、靈活機智地而不是亦步亦趨地組織戰役。馬利諾夫斯基創造性地運用了許多軍事原則。例如,為打破德軍的多層防御,決定不像以往的戰役那樣以空軍的突擊為先導,而是運用步兵和空軍同時發起攻擊。為加強戰役的突然性,使德軍加深猶疑,削弱其抵抗信心,他在短時間內秘密地進行大量軍隊的重新部署。為隱藏主攻方向,他讓工程兵設置了大面積的平地偽裝,布置了上千門大炮模型。為使其更加逼真,還讓炮兵摧毀了德軍在這一方向上的永久火力點。這些措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進攻前10天內,集中了優于敵人的兵力,而德軍對此毫無察覺,甚至連在進攻前一天蘇軍進行的火力偵察,也被當成“不安分的俄國人”的一般偷襲。德國最高統帥部直到最后還認為第2烏克蘭方面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只可能進行區域性的進攻。由于計劃周密、措施得當,戰役進行得很順利,蘇軍第一天就突破了30公里,第二天中午攻占了雅西。隨后蘇軍繼續向敵縱深突破,包圍盤踞在基什尼奧夫的18個師。馬利諾夫斯基不失時機地投入第二梯隊和預備隊,到9月2日,雅西—基什尼奧夫的德軍全部被殲。這次戰役豐富了蘇軍實施包圍戰役的經驗。同年,馬利諾夫斯基 獲得蘇聯元帥軍銜。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之后,馬利諾夫斯基轉換至遠東中國滿州,在那里他領導外貝加爾方面軍對日軍作戰; 1945年8月,他領導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最后一支作戰部隊攻占中國滿州,那原先是一支有60萬強悍大軍關東軍占領的地方;日本關東軍一向為各方贊揚的高質素精銳部隊,馬利諾夫斯基竟能在10天內擊潰“關東軍”,他是以坦克加數萬摩托車步兵以閃電戰模式加上古典戰術“兩重包圍”模式交互運用,堪稱是紅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戰功(不論是在勇猛方面、比例方面,在執行行作戰及創新戰術,都是),這場大勝仗在激勵俄羅斯民族感情起了巨大的鼓舞。馬利諾夫斯基將軍也因為此勝戰榮獲蘇聯至高榮譽獎章——“蘇聯英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