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蒙恬出身于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秦統一六國后,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后,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蒙恬的祖父蒙驁原居齊國,在秦昭襄王在位時來到秦國,在秦莊襄王時出現在史書中,不斷地為秦國征戰,后來成為上卿。到秦始皇初年成為了秦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蒙恬的父親蒙武作為王翦(正是后來蒙恬的裨將王離的祖父)的裨將軍參加了秦滅楚之戰。到蒙恬時,蒙恬已經可以率領當時秦軍主力北征匈奴,連秦始皇的長子也被派到蒙恬軍中作監軍。蒙毅也同時官至上卿,并曾帶兵,家族的地位更甚于蒙驁在世時期。但也造成了與胡亥、李斯和趙高等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最終導致了蒙氏家族的滅亡。
蒙恬在后世有各種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蒙恬在當時位高權重,而秦朝剛剛建立,人民剛剛脫離戰亂,需要休養生息,不去勸阻秦始皇濫用民力,反而積極的修筑長城是有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