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的資料
中文名:僧格林沁
外文名:Sengge Rinchen
別 名:僧王
國 籍:大清
民 族:蒙古
出生地:科爾沁左翼后旗
出生日期:1811年
逝世日期:1865年5月
職 業:將領、親王
主要成就:擊潰太平軍,擒林鳳翔、李開芳
第二次大沽口大捷,痛擊英法聯軍
官 職:參贊大臣,欽差大臣
封 爵:科爾沁郡王、博多勒噶臺親王
封 號:湍多巴圖魯
謚 號:忠
最新人物
其他S開頭的人物更多
清朝其它的人物更多
僧格林沁——清朝抗英名將
僧格林沁(蒙古語:Sengge Rinchen,西里爾字母:Сэнгэ Ринчен;1811年-1865年),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將,科爾沁左翼后旗(今屬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后旗雙勝鎮)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道光五年(1825年)襲科爾沁郡王爵,歷任御前大臣、都統等職。咸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1865年5月,在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被捻軍圍擊,戰死于山東曹州高樓寨。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州。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繼而再戰,又敗于張家港、八里橋,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洋人。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萬余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據僧格林沁的奏請,其哲里木盟長職由達爾罕親王索特那木彭蘇克補授。同治元年(1862年),賞還博多勒噶臺親王爵,不久詔世襲罔替。朝廷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流收降捻軍十幾萬人,并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同治四年(1856年),捻軍整編,增強戰斗力,重創清兵。同年四月,僧格林沁率萬余清兵追擊捻軍賴文光、張崇禹部,在山東曹州荷澤縣高樓寨陷入捻軍伏擊包圍圈,全軍覆沒。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戰死。
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繪像紫光閣。在科左后旗吉爾嘎朗博王府東建祠堂廟一座供奉僧王圖像。在額布力爾協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繪像紫光閣。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員護送僧格林沁的靈柩北上,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今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