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姜子牙同門師弟
申公豹是《封神榜》中的人物,他與姜子牙同拜于元始天尊門下,為姜子牙的師弟,一生與姜子牙為宿敵,法力高強。申公豹無視紂王的暴虐,全力維護紂王的殘酷統治。
申公豹,為章回小說《封神演義》里的人物;其特異處,是兩只腳往前走,眼睛卻朝后看。小時候見到這種描寫,頗想一試,于是拼命把頭扭往一側,走了沒幾步,卻頭暈眼花,還險些撞在別人身上,才知道那實非人之所能。若干年后,一次在寺院里瞻仰巨大的千手千眼佛,忽然又想起申公豹,覺得兩者隱隱焉有些相通,只不過千手千眼佛像把它表達得更充分更明顯了,那就是突破“正!币朁c對人的束縛。
因為人的愚蔽,固然有因無知而致,但人最大最可悲的愚蔽,非但不是因為無知,相反,恰恰因為從外部接受了許多知識和道理,又對它們不假思索,以為這樣就把歷史、社會、人性等等完全看清楚了。這才是絕大的盲點。此時若能做到能對那些人皆曰善的“常理”視而不見,轉而重新用自己的眼睛直接審視一切,定會在原以為弄清楚的事情上察覺自己的無知。
比方說,許多出自圣賢的嘉言懿行,每個時代都把它當成不證自明的東西不假思索地承繼下來,宣傳照此辦理就得了做人的真諦,可以正確地走完生命歷程。其實哪有這樣的道理?《孟子》句:“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便未必站得住腳,實際情況是,雖說社會就高尚德行的說教從來不遺余力,推廣的效果卻難如人意,反之“聞義不能徙”倒是更普遍的情形,原因在于這句話所內含的前提“人性本善”,本來就靠不住。又如“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語,雖出自孔子,也輕信不得;近讀《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若用里面所載許多史實,來與孔子此語核對,分明都是相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