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男人雜談 >

失獨群體,我們應自我救贖

來源:好男人網2024-01-09 11:53作者:林夕慕雨

當前對于“失獨者”來說,不能太多的苛求政府和社會,一切還都需靠自己承擔,自我救贖。

“與死亡俱來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駭人:呻吟與痙攣,變色的面目,親友的哭泣,喪服與葬儀……”這是弗蘭西斯·培根在《論死亡》中的一段話,這其中的悲痛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許比誰都能明白。

他們的年齡大都五十開外,20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準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他們自稱為“失獨者”。近年來,隨著疾病、車禍、溺水、食品安全等原因,全國獨生子女傷殘、死亡發生率呈持續上升態勢,失獨家庭每年以7.6萬的速度增長,正在成為一個日益龐大的群體。

步入老年,澆花弄草,逗弄兒孫,享受天倫之樂是老人們的夢想。但是,失獨家庭的出現,卻讓天倫之樂不再,轉而出現的是難以承受的孤獨和傷痛。他們未來怎么辦?他們將怎樣度過余生?

有人認為,他們響應政府計劃生育的號召,只生一個孩子,為國家做了犧牲,他們失去獨生子女后政府應該給他們養老。其實,目前恐怕很難辦到。一則,政府沒有那么大的財力;二則,未來隨著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未來政府可能重新下大力氣鼓勵生育;三則,獨生子女家庭本身就少投入了時間和金錢,而少生孩子節約的錢,他們自己已經消費了,未來在社會化養老方式上又沾了多生孩子家庭的“光”。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經歷過了喪子之痛,年逾半百的他們開始尋找和自己命運一樣的人,他們自發地建立QQ群抱團取暖,相互傾訴相互撫慰受傷的心靈。他們普遍愿望是成立專門收治失獨者的養老院。人都有歸屬的需求,有相同經歷的人在一起養老,不僅在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顧,而且閑暇時一起娛樂、聊天,在精神上也可以相互慰藉,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遺憾的是,“失獨者”群體尚未進入公眾的視野,他們的喜怒哀樂有誰來聆聽?社會關愛的力量何時才能注意到他們?當前對于“失獨者”來說,一切還都需靠自己承擔。像美國暢銷書《人生下半場》作者鮑伯·班福德那樣,憑信心找到出路。

班福德出身寒微,11歲挑起生活擔子,14歲時父親突然過世;31歲時,母親在一場大火中喪生。在他事業輝煌騰達的時日里,他的優秀獨子又突然因意外事件去世。不同尋常的是,班福德有勇氣地說:“我的職責及使命是發揮上帝賜給我的專長,而不是做我自己喜歡的事。”在中年之后,他決定用自己的專長、知識、經驗及金錢實現人生的永恒價值。

失獨者們更要明白:人生就像一次旅行,要經歷無數次上車、下車;時常有事故發生;有時是意外驚喜,有時卻是刻骨銘心的悲傷……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