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封(666年—668年)初年,明崇儼應封泰山之舉,授黃安縣丞。會刺史有女病重,明崇儼用偏方殊物治療,治愈了她。唐高宗聽聞其名,召見面談。高宗大悅,擢授冀王府文學。試驗他為窟室,使宮人在里面奏樂,召明崇儼問:“何祥邪?為我止之。”明崇儼畫桃木為二符,掛在屋上,音樂即止,說:“向見怪龍,怖而止。”盛夏,皇帝想下雪,明崇儼一會拿來進獻,說是到陰山取來的。四月,唐高宗想吃瓜,明崇儼要了一百錢,須臾獻瓜,曰:“得之在緱氏縣老人果園中。”唐高宗召老人問何故,老人回答:“埋一瓜失之,土中得百錢。”
儀鳳二年(677年),明崇儼累遷正諫大夫,特令他入閣供奉。明崇儼每次通過謁見,都假以神道,來評論時政得失,唐高宗非常贊同。潤州棲霞寺,是他的其五代祖處士明山賓故宅,唐高宗特為制碑文,親書于石,論者以其為榮。
儀鳳四年(679年)五月初三,明崇儼被盜賊殺死,搜捕盜賊,竟沒捕到。唐高宗追贈他為侍中。謚號莊,拜其子明珪為秘書郎。次年,太子李賢被廢。
據說明崇儼與武則天的關系十分曖昧,具體到了哪一步不好妄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除了晚年在精神上依賴于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外,武則天一生中最心儀的人極有可能是明崇儼。至于后來的男寵薛懷義、沈南蓼之流,只不過是武則天的肉體玩偶和養生顧問而已。明崇儼作為正諫大夫,論政事得失時喜歡假借鬼神之言,皇帝和皇后更是對其言聽計從。
明崇儼是春秋時期虞國公族的后代。秦國丞相百里奚的兒子名叫視,字孟明。是一個將軍。取得過很多戰爭的勝利,打敗了晉國的軍隊,為秦國的西部稱霸打下了基礎。孟明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為姓氏,后來改姓明。成為明氏的一支。
平原鬲縣明氏為百里孟明之后,史書上均有記載,而聞者在兩晉南北朝時代。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里,明氏從秦國( 陜西 ) 到齊國( 山東 ) ,中間的來龍去脈、生存、分布也不能確考。據史書,孟明之后以字為姓,終成平原望族。所以,明氏分布情況當以平原郡為先,金陵( 南京市 ) 為次,吳興郡再次。其中也要顧及河南郡。還有河南的南陽郡(南陽縣) 。
兩漢魏晉以來,明氏在平原郡發展成望族。隨兵部侍郎明雅墓志記載明氏在于漢朝帥部治兵,文武光于秦代,明雅,平原人也。西晉未,“五胡亂華”,平原明氏多災多難,經歷了后趙、前秦、前燕、南燕等朝代,明氏不屈不撓,始終以發展為硬道理。然后鮮卑拓跋部又侵,史稱北魏。晉帝南渡,世家大族隨之紛紛南遷到南京地區,明氏一直堅守家園,抵抗北魏的侵入,始終是平原人的領導者之一。南朝劉宋政權也很依賴明氏在邊境豪族的地位,明僧胤為冀州刺史,駐扎濟南,明僧皓為青州刺史,帶領的是子弟兵。最后南撤到淮北地區,明慶符在郁洲( 連云港市 ) 任青州刺史。
“明氏南渡雖晚,并有名位,自宋至梁刺史共有六位。”但鑒于東晉由王、庾、桓、謝四大家族輪流執政,南朝統治者十分畏懼明氏,所以明氏南渡后沒有一品大員。自此,明氏分為兩支,一部分留在平原郡,被俘虜后北上,以洛陽為中心;一部分南遷,以金陵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