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在孟買最富的馬拉巴·希爾區,筆者看到高聳大廈、西裝筆挺的人群、富麗堂皇的酒店與餐廳,堪比香港中環,但幾公里外,就是臭氣熏天、破爛擁擠、條件惡劣、星羅棋布的貧民窟。在孟買最大、也是亞洲最大、住著數以百萬計的貧民窟達哈維,筆者與幾位還能說英文的印度窮人攀談,得到的答案真實折射了印度發展的窘境與悖論:
“到孟買來找工作,賺了錢回鄉下建房子”;
“這塊小土地我們占了兩年,現在就是我們私有財產了”;
“政府不敢拆,否則,要么給我們孟買的地價錢,要么就圍攻他們”;
“官員需要我們選票,會給我們一些錢”;
“沒有固定工作,誰需要時,就做一些工作”;
“高種姓人做他們的事,我們做我們的”;
“你是來貧民窟旅游的吧,與我合影要給我點錢啊!”
近2億人生活的貧民窟,已是印度發展的傷疤。然而,財產私有制、過早的政治民主化、雖廢除以久卻在實際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的種姓制度等三大因素,使印度幾乎沒有任何使“傷疤”愈合的可能性。接踵而來的,還有貧民窟里的犯罪、賣淫、吸毒、污染、腐敗、文盲人口以及相伴隨的無政府狀態。
據報道,印度警察與市民比僅為0.13%,遠低于全球平均值。在印度,平均每小時會發生4起強奸事件;2014年全球清廉指數將印度排在第85位,與非洲布基納法索等落后國家同一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年數據,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文盲人數達2.87億,占全球的37%;世界衛生組織評估,過去十年中空氣污染水平不斷惡化的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座城市中,有13座在印度。
在孟買的公開論壇上,筆者講道,20多年前,中國許多城市都有像印度窟民窟似的棚戶區,但現在中國棚戶區基本都已改造完畢。30多年來,中國解決了6億人的貧窮,人均收入增加了100倍。在這方面,印度不妨向中國學習減貧的經驗。此時,在場近300位印度各界人士幾乎都屏住呼吸地聽,有人還情不自禁報以掌聲。有印度學者在場外還向筆者私下討教中國經濟開發區的經驗與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