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電子競技雜志》報道,“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學制為 3 年,基礎學科也包括馬經、馬哲、毛概。由于電競圈韓國從業者多,語言課程方面除了英語還需要學習韓語。此外,電競行業對數據分析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高等數學成為該專業重點課程之一。而在湖南省體育職業學院上報的規劃中,該專業一共分 6 個方向:
電競技術類方向,包括數據分析師、教練等崗位人才培養
電競裁判類方向,專門培養專業裁判人才
電競賽事活動類方向,培養賽事組織、管理、運營等方面的人才
電競體育醫療類方向,包括了電競康復、理療、心理咨詢等
電競視頻類方向,包括了游戲視頻制作、節目編導策劃等
電競金融方向,培養與投資相關的各類電競人才
教材方面,負責該項目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湖南體育職業學院的教材還在規劃編寫中,內容將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編寫的教材、電競俱樂部管理人員的實操教材和相關專業人士提供的教材。
“正名”的壓力其實早在 2003 年,電子競技就經國家體育總局批準,成為我國正式開展的第 99 個體育項目,并在 2008 年被重新定義為第 78 號體育運動項目。然而和國家體育總局“象征性”地定義電競為體育運動不同,這次教育部開設相關專業,是首次為電競產業投入教育資源去培養和配置相應人才。然而國家投入資源是一回事,大眾的認可又是另一回事。作為新興產業,電競在大眾心目中印象仍難脫“不務正業”的標簽。而與教育聯系上,這類爭議就變得更為嚴重。如何取得大眾、尤其是家長的信任,是這門專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國內從事這個行業理論研究的人才非常匱乏,從業者對項目規律性認識也不夠,如果沒有理論與學科的支撐,光靠我們管理者為電競‘正名’,依然難以扭轉社會對電競的固有印象。”丁東主任在接受《中青報》采訪時稱。從被無知家長送去接受“電擊治療”的“網癮少年”,到年薪千萬、走上世界競賽舞臺的職業明星,電競圈里個人命運的差別之大,讓電競活動的社會認可度非常飄忽。
內蒙古電競協會秘書長的李愛龍透露,在內蒙古電競俱樂部,成績平平的職業選手退下來后,境況好一些的在運營自己的網吧,還有一些在網吧當服務員,還有的徹底離開了電競圈。由于缺乏文憑與資本,也不具備其他方面的專業知識或者技能,退役后的電競選手進入競爭慘烈的社會后都難以找到合適滿意的工作,生活狀況難以保障。在 CS 前職業選手王熹看來,“電競學歷”的出現,能為不少現役選手提供一條出路:“現在打職業的周期是三四年,游戲更新速度也很快,一旦打不出名氣、得不到獎金,退役后就會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