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李廣的兒子
李廣是漢朝時期最出色的武將,出色的軍事天賦讓對手對其也是恭恭敬敬,匈奴口中的“飛將軍”就是指李廣;作為一名山村小伙,李廣自幼從軍,先后擔任御林軍統帥、北伐前鋒官以及邊關太守,三代忠烈的美名也是當時的一代佳話;作為一名千古流傳的常勝將軍,李廣的兒子也是有著很好地才華,李廣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李當戶,也就是朋友熟知的李陵的生父,其余兒子分別是李椒和李敢,二人均是自幼習武,其中李敢多次隨父出征,是李廣賬下的糧草運管,后來在李廣自殺謝罪時,帶領父親的尸體回到長安。
飛將軍李廣圖
李廣的兒子均被皇帝受封中郎將,其中李敢還擔任過御林軍的副都統,主要負責皇宮的安全保衛工作;李家三代忠烈,是漢武帝平定北方匈奴的主要力量,史書記載,長子李當戶就是早年征戰匈奴時候,誤入單于的包圍圈,最終身亡,二子李椒史書并沒有太多記載,根據后人猜測,應當也是戰死沙場,李陵是李家單傳,后在戰斗中被匈奴招降。
李廣一生戎馬,最終如愿戰死沙場,李廣的兒子以及李家軍是漢武帝統一華夏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雖然李家滿門忠烈,最終也沒有被皇帝授予王侯,但是在李廣的故居甘肅天水有當時鄉紳集資修筑的李氏宗祠以及飛將軍的石像,后人連連跪拜,可以說飛將軍的稱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長留。
李廣后人
李廣是大家熟悉的“飛將軍”,因為大家太熟悉他的名節了,因此也想要知道他的后人的結局。但其實,李廣后人的結局并不是很好。在李廣之后,李家基本上就是一派衰落氣象,在史書上都沒有留下幾個名字。值得一提的,也只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孫子了。
李敢劇照
這個兒子叫做李敢,一聽這個名字就能聽出這個人的膽子很大,膽子也的確是大。那個時候衛青已經成了駙馬爺,春風得意,又有赫赫的軍功在身,是皇帝面前的紅人,朝廷大臣追捧的對象?墒抢罡矣X得衛青和自己父親的自殺脫不了關系,都是衛青的錯,于是就想要暗殺衛青。雖然沒有成功,衛青為人厚道也沒有計較,皇帝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是衛青的小外甥不干啊。都欺負到自己的舅舅頭上了,于是在打獵的時候一支箭射過來,李敢就此英年早逝。
那個孫子叫做李陵,這個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大家一定對另一個名字爛熟于心——司馬遷。李陵是特別有李家骨血的孩子,英氣,皇帝看到他,就像是看到了曾經那個自信的自己。就這樣,皇帝特別的喜歡這個孩子,也希望看著他重新掛起李家的招牌。于是,李陵就帶著軍隊打匈奴去了。但是也是時運不濟,因為帶的人太少,被困住了。沒有辦法,只能投降。司馬遷就是為他說情,才被“宮刑”的。
之后,李家被滿門抄斬,再無后人,這就是李廣后人的結局。
李廣與李陵
李廣與李陵都是漢朝杰出的將軍,雖然李陵最終被匈奴勸降,但是其中的緣由也是只有自己清楚;李家三代將門,是大漢王朝的堅決實力,在漢武帝收復匈奴的戰斗中,李廣和李陵以及李家軍都發揮出重要作用;李廣一生戎馬,最終因為在征討匈奴過過程中迷失路線,害怕貽誤軍隊戰機,最終選擇以死謝罪,一生與匈奴交戰七十余場,出色的軍事天賦讓其在戰斗中連連告捷,同時也贏得匈奴的尊重,被稱之為“飛將軍”。
李陵劇照
李廣與李陵屬于爺孫關系,在李廣的教導下,李陵自幼習武,棍棒槍法也是精通,成年之后,李陵就開始參軍,作為李家軍的一員,李陵在實戰中表現突出,被封為“中郎將”;北方匈奴進犯,漢武帝則命令年輕的李陵為先鋒官出征北伐,作為一名沒有實戰經驗的將軍,在北方惡劣的環境下,李陵以及李家軍誤入敵人的圈套,在副將的拼死保護下,李凌殺出包圍,但是還是被匈奴的左前鋒生擒。
李廣與李陵都是漢武帝賬下實用的武將,其中李廣還輔佐過文帝,是文帝時期的御林軍總管,多次救駕有功;二人的結局都不是太好,但是二人在戰場上確實表現出一個軍人的行為,是華夏統一的關鍵,二人死亡之后,漢武帝都深感悲痛;后人對二人也是十分尊敬,在其故鄉,也就是現在的甘肅天水處為其搭建石像,以供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