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錦瑟李商隱
《錦瑟》是李商隱代表名篇之一,雖然李商隱之詩不乏借物言情,但是這首雖然名為“錦瑟”卻并非詠物之意,只不過是按照慣例將詩歌的前兩個字作為題目。李商隱的詩向來晦澀難懂,而此詩又是李商隱的詩中最難解讀的一首,詩家向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感嘆。
錦瑟 李商隱
詩人在這首詩中,回憶了自己當年的青春歲月,感慨自己所經歷的不幸,寄托了悲愁、憤恨之情,并且大量采用了莊生夢蝶、滄海珠淚等歷史典故,運用比興、聯想等手法,將聽到的聲音轉化為視覺感受,將分割的碎片意象組合成朦朧的意境,借助能見能感的形象以傳遞詩人心中真誠、強烈卻又幽怨、曲折的情義。全詩辭藻華美,含蓄深沉,意味深遠,感人至深。
詩文大意:華麗美好的錦瑟,為什么要用五十根琴弦來配?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使人無比思念似水一般的年華。莊周在夢中幻化成蝴蝶翩翩,而夢醒時分悵然若失;杜宇將心托于子鵑,魂歸時刻,滿是無限的哀愁。茫茫大海在月色的映襯下,閃耀著如同淚珠般的點點光斑。藍田山上的美玉,因為溫暖月色的照耀,升起縷縷的青煙。這般的深情,何必再次追憶呢?就是在當時,也已經足夠令人感懷了。
李商隱的這首詩作于晚年,他在官場沉浮多年,仕途始終失意,中年又喪妻,因此此詩的真正含義向來都是眾說紛紜,或愛國,或思妻,又或是自傷,至今也始終難以分曉。
李商隱是哪個朝代的
眾所周知,唐朝詩人輩出,而現今史料上可以查找的著名詩人大多出自于唐朝,畢竟唐詩、宋詞、元曲各代表當朝的一個文學發展方向,因此談及詩歌、詩人則首推唐代。作為“小李杜”之一的著名詩人李商隱,其姓氏也不難與李唐盛世產生聯想,而他也的確是唐代詩人,卻無奈生在晚唐。
李商隱 塑像
事實上,李商隱與著名詩人李賀一樣,還是唐氏宗親,也就是大唐王朝的皇家親屬,他自己本人也在多部作品中提及此事,不過因為皇室宗室繁衍過快,且年代久遠,早已不知還剩下幾分唐氏血統,而且鮮有富貴,因此家境在晚唐時期也是一番落寞之態,他的這個皇室宗族身份也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利益。
作為著名的晚唐詩人,李商隱與著名詩人杜牧齊名,一起被世人稱之為“小李杜”,再加上詩人李賀,三人被合稱為三李,另與詩人溫庭筠也相交甚歡,被合稱為“溫李”。大概因為生不逢時而又懷才不遇,他一生在官場上不得志,卻意外成就了他的文學造詣,李商隱生在晚唐,此時唐詩已成落魄之態,其發展態勢已大不如前,更何況已經歷了唐詩最為繁盛的登峰,難有造極。但李商隱卻在如此大環境大背景下,將唐詩再次推向高峰,并自成自己的一個風格,其詩流傳至今仍被傳誦,也是有所慰藉。
此外,李商隱有著鮮明的政治傾向與抱負,他一心報效國家,但由于他所在的唐王朝處于日漸沒落的時代,因此在他的很多詩歌中能讀到對政治與統治者的強烈不滿、憤恨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無題 李商隱
《無題》是由李商隱所創作的一首七律愛情感嘆詩,情感真摯、纏綿婉轉、感嘆不渝之貞。詩人在此詩中情誼深長而又迂回含蓄地表露了濃濃的離愁與綿綿的相思。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更是成為了傳頌千古的名句,意境別致,詩意雋永。
無題 李商隱
詩人在此詩中表達的意思是,相逢的機會如此難得,而離別時刻也難分難舍,再加上恰逢這樣的晚春時節,東風就要過境,百花也殘破不堪,就更加令人傷感至極了。春蠶要到臨死前才會把絲吐盡,而蠟燭呢要在即將燃成灰的最后一刻才會把蠟油如淚水一般滴干。女子清晨時分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只是擔心烏黑亮麗的頭發有朝一日會變白變稀,且美麗的容貌也會伴隨著青春的逝去而一同消失。但是男子卻不同,他們會整晚都痛苦地長吟而難以入眠,能感覺到冰涼的月光下有陣陣寒意侵入身體。對方的居所相距這里也沒有多遠的路程,我卻沒有可以通往的道路,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真希望能夠有青鳥那樣的信使,能夠殷勤地代替我去看望心愛的人,為彼此傳達消息。
從詩上看,這是一首表達兩情相悅、忠貞不渝的情詩,然而自古以來卻有不少學者認為該詩或多或少含有一些人事方面的隱喻。詩歌以兩個“難”字起頭,點明了聚散的不易,下文中詩人運用了十分精彩的比喻,堪稱千古絕妙。詩中纏綿的自療、相勸、對比,再加上末句的希望之念,可謂柳暗花明,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