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孔子
子貢是孔子門下一個比較出名的弟子,他非常好學,能言善辯,很有才能。他經常向孔子問問題,他的問題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也可以看出孔子和子貢的才智。
子貢像
子貢問孔子該怎么管理國家,孔子的回答是,只要能有充足的食物,還有戰斗裝備充足,加上百姓的信任就足夠了。子貢又問:“如果一定要從中間去掉一個,那么最先去掉哪個好呢?”孔子說:“那就先去掉裝備。”子貢說:“還要再去掉一個,去哪一個好呢?”孔子答:“去掉食物。人都是要死的,但是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百姓的信任,就離著滅國不遠了。”
孔子覺得做政治必須要講經濟建設,還要獲取百姓的信任,實在萬不得已的話,就算是去掉國防和經濟,也是需要百姓的信任的,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在孔子的眼里,取得人民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裝備很重要,但是沒有了百姓的信任,即使你裝備再好,食物再多,國家也是相當危險的。
后來,孔子的名聲是越來越大了,大家都覺得他可以輔佐君王,有抱負,很多人都來拜訪孔子討教問題,魯王和齊王的使者都來和孔子討教,子貢也在現場。過后,子貢問老師,齊王和魯王都問老師,什么是從政的第一要務,您對齊王說是節約金錢,您對魯王說的確實體恤臣民,為什么一樣的問題您有兩個不一樣的答案呢?孔子說:“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國情是不一樣的,齊國是很浪費很奢侈的國家,所以給他那樣的答案。魯國是大夫之間都在爭奪財勢,想要讓魯公成為光桿司令,所以我讓他了解自己的臣民。”聽了這話,子貢越發尊敬起老師來。
子貢問為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上之仁者。”其意思是:子貢問該如何提高道德修養,孔子說,木匠要做好工事,必然要先使工器鋒利,住在一個國家,需要與士者的賢者以及士人中的仁者交往。
子貢圖
從淺層看,提高道德修養和木匠做工是沒多少關系的,可是往深層次想,木匠要做好工事,得有好的工器,同樣地,君子要提高道德修養,就得和道德修養高的人交往。這就是子貢問為仁這句話中兩個事物之間深層次的聯系了。
其實,孟母三遷的故事也證明了子貢問為仁的這句話的道理,為了孟子的教育,孟母幾次遷家,不讓他跟隨外界而荒廢學業,最后選擇了學習氣氛濃厚的地方安家,所以,要想做好事,你得有好工器,而要做好君子,你得有像君子一樣的朋友在身邊。
古時類似于子貢問為仁這樣的話很多,都是關于交往的,只不過有些復雜,如上面論語中的這句,但也有比較淺顯易懂的。如宋朝歐陽修:君子與君子以同道而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這話有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味道,但也從側面反應了和思想道德高的人交往,那么你也會是道德高的人。還有西晉的付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劉禹錫在《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顏回的“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都同樣的闡述了子貢問為仁的這句關于交往的話。
子貢簡介
子貢是孔子弟子比較出名的一個,成績優異,而且還能言善辯,做事十分有能力,經商也是順風順水,是孔子眾弟子中最有錢的一個,而且子貢做生意都是取之有道,不收取不義之財。
先賢端木子
論語對于弟子介紹中,對子貢的著墨比較多,司馬遷對他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子貢受到了很多后人的愛戴。
當時《詩》是訓練語言的教材,所以孔子一直把它作為課本,要求自己的學生能夠搞清楚里面的意義,還能夠在生活中活學活用。尤其是在外交的時候能夠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的人是不能完全達到孔子的要求的,而子貢就完全掌握了老師所說的。
孔子和子貢兩個人的對話,也可以看出子貢能夠靈活的用詩中的詩句,子貢和老師的一問一答十分精彩?鬃诱J為子貢每次的回答都十分貼切。子貢在學問上十分出色,史記中有記載,子貢一出,五國有變,子貢保住了魯國,可以看出他的驚人智慧和口才。
雖然子貢很有才能,但是他是非常尊重老師的,把孔子當做日月?鬃用看斡龅轿ky時,子貢總是挺身而出,幫助孔子脫離險境。他非常不喜歡別人說老師的壞話,會和詆毀老師的人爭論,但是孔子不是很看好子貢,總是偏袒顏回,只把子貢當做第二等人。
子貢最后死于齊國。被追封為“黎侯”,后來又加封為“先賢端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