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杜甫
《春望》是杜甫表達愛國之情的一首五言詩歌,前四句描述了長安城殘破不堪的景象,蘊含了詩人對于國家盛衰的感慨;而后四句突出了詩人惦記家人、心系國家的情感,飽含了悲哀凄涼。全詩格律工整,嚴密緊湊,頷聯承上啟下,與首、頸兩聯交相呼應,尾聯強調了憂國的思慮致使頭發花白稀疏,全詩對仗精妙,言語情感悲壯。
杜甫 春望
杜甫在創作此詩時,正逢安祿山叛變,潼關被攻占后,唐玄宗逃向四川。肅宗登基后,杜甫將家里安置好便一人投奔朝廷,結果中途被俘虜,押送長安。此時身在淪陷區的詩人親眼目睹了長安城的蕭條面貌,心中五味雜陳,于哀痛中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全詩大意為國都長安已經被叛軍所占,唯有祖國的大好河山依然不變。此時春光無限,城中卻雜草叢生。面對這樣悲慘的時局,萬分感慨,就算看見花開也會忍不住落下熱淚。感傷離別的苦楚,就算聽到鳥鳴聲也不禁心驚膽戰。戰火不斷,已經持續了三個月之久,此時的一封家書抵得過萬金銀兩的價值。不知不覺間,撓頭會發現自己滿頭的白發更是稀疏,幾乎難以束起來,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方面詩人在寫作上情景相融,前四句主要寫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但彼此不脫離,以景抒情,情中有景。其次詩人在言語上注重強烈的反差對比,以逆轉來加深自己的深沉意境。此外,詩人善用“破”、“濺”、“驚”等字來加深語言動態,深化個人情感。
杜甫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杜甫是偉大的唐代詩人,詩歌的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與唐王朝開創的盛世場面脫不了關系,然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杜甫剛好生在盛唐由興至衰的轉點,因此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濃濃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杜甫 畫像
唐朝當時發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詩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種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陳陶》與《悲青坂》兩首詩指代了唐軍大敗的兩場戰爭;而杜甫所作《洗兵馬》則是在聽到勝利消息時,心生愉悅所作。而三吏三別則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對于征兵制度的殘酷與統治者無情的批判,以及對于苦于戰亂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詩還是對于史料殘缺的補充,例如三絕句中提到的一些殺刺史現象,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造成的蜀地極為混亂的場面。而他的《憶昔》則是對于開元時期繁榮盛況的表述。
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史料記載中的歷史事件更為生動、廣闊的生活畫面,他的感慨、憂愁,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戰爭與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僅僅是字面上冰冷的記錄。
杜甫的詩被后世稱為詩史,可見其作品中對于當時唐王朝社會面貌的反映,不僅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對于我們更進一步深入了解當時社會境況具有很高的史料意義。
杜甫詩仙詩鬼都是誰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為漢樂府的奠定者,他的一生漂泊不定,晚年因避戰亂居無定所。本心懷大志,在經歷長安十年,屢獻文章卻依舊不得志的歲月和在安史之亂的爆發下,政府腐敗的暴露,對他仕途產生懷疑,便隱世而去。
杜甫畫像
杜甫的一生創作了數千首詩歌,他在中國歷史的文學上占據著不朽的地位,他的詩歌很真實的反映了盛唐衰敗的過程,用他獨特的藝術手法,將律詩發揮的淋漓盡致。因而杜甫被世人尊稱為“詩圣”。
杜甫和李白合稱為“大李杜”,李白被后人尊稱為“詩仙”,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生也是坎坷不斷,仕途不順,和杜甫一樣早期游歷各地,創作不少熟貫于耳的名作。
李白的學識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卻也因此得到他人記恨和誣陷,當杜甫和李白相識時,李白已是全國知曉的名人,而杜甫卻還只是一個滿懷理想的青年,兩人建立了深厚友誼。
李白的創作風格很是豪邁,且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從各方面的塑造都又很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征。
而“詩鬼”便是唐代詩人李賀,李賀被世人稱之為鬼才,他多用奇特和大膽的想象來創作詩歌,李賀喜好鬼魅和神話故事,故其想象力十分豐富,他的想象不受空間和時間的束縛,他作品下的一切都散發著獨特的光彩。
李賀的一生可用生不逢時四個字來形容,他的一生抱負遠大,且博覽群書,甚有文采,卻不得重用,且在其27歲時便病逝,與世長辭。他的作品多感嘆生不逢時的苦悶之情和無法施展的遠大抱負,還有對當時不良社會現象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