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劍
古代兵器之一,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屬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是長條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有書云:“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
春秋戰國,為步戰主要兵器,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 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漢代后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并趨于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后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隋唐,佩劍盛行,然而戰場上劍卻也是從唐開始沒落的,皆因為劍刺不穿鐵甲,而唐朝卻是盔甲大發展的時代,比如明光凱,魚鱗甲等。
所以我國歷史上劍從唐時就逐步退出了戰場,而剩下的更多的確是裝飾功能。劍的各部位包括有:劍身、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劍格、劍柄、劍首、劍鞘和穗。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云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二、 槍
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長器械。屬于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于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借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漢代長兵器,側重戟、矛。
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在以槍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的秦良玉統率的白桿兵。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國戰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
她率領的白桿兵,在鎮壓楊應龍之亂和抗御后金(后來的清)以及評定奢崇明之亂和張獻忠之亂中,屢立戰功,被傳為佳話。主要槍法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