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從而迅速占領了東北全境。在此之前,日本國內發生了一連串的動蕩。在日本全國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以后,日本為什么一定要對中國動手。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前,中日兩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一、日本借助甲午賠款迅速發展自己的經濟
日本是一個島國,自己國內幾乎沒有任何資源。所以出于島國的心理,日本一直在試圖對外擴張。但是此時東亞各國幾乎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日本也曾兩次試探中國的實力。結果在同一個地方朝鮮半島,被中國軍隊一再暴打。直到清朝末期,清軍的表現太差強人意,不但丟掉了中國最后一個藩屬國朝鮮,而且連中國本土遼東半島和臺灣島都賠了出去。在甲午戰爭以后,清朝被迫付給日本戰爭賠款2億兩白銀。在此之前,日本的經濟遠不如中國,但是在戰爭以后,日本借助中國的銀子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1894年,日本所有國有資產只有5785萬日元;到1897年,這個數字猛增到了53252萬日元。當然這些錢都含著中國人民的血和淚。這是一筆赤裸裸的血債。
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日本一直在扶持一些軍閥作為他們的代理人。日本明白自己一口氣吃不到中國,所以它們的計劃是逐步肢解中國。當時的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諸侯你方唱罷我登臺,這給了日本一個絕佳的機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趁機對德國宣戰。德國為了應對歐洲的戰事,在遠東地區的兵力很少。日本輕而易舉的就奪去了德國在亞洲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中國的膠州灣。1919年在巴黎凡爾賽宮的戰后會議中,西方國家為了安撫這個東方的盟友,擅自決定將德國在中國的利益轉讓給了日本。這從而引發了全國性的愛國運動,也就是后世稱呼的五四運動。
二、1923年,日本發生了高強度、大規模地震
1923年9月1日,日本東京地區發生了7.9級大地震,這次地震是20世紀的大災難之一。此次地震共使日本死亡24萬多人,房屋倒塌70多萬間,受災人口超過了340萬。日本的損失不止這些,東京是日本的首都,經濟在全世界都是排的上號的。日本很多工廠分布在東京周圍,此次地震使這些設施都化為烏有。日本的經濟下降了42%,這一年對日本來說是災難的一年。日本一位經濟學家形容這一時期的日本狀況時說“日本失去了明治大帝所締造的一切。”明治就是明治天皇,這個日本經濟學家悲觀的認為日本的經濟已經回到了1875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