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國人都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不重傷,不禽(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翻譯過來就是君子作戰,不打受過傷的人,不俘頭發斑白的人,不憑借險隘的地形,我即使成了亡國之君,也不愿意攻打還沒有列陣好的敵人。這就是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的話中還說出了“不重傷”的規則。不重傷就是對方受傷了就不能再進行攻擊,不管對方傷到哪里,只要是受傷了,就不能再打。這點就有意思了,即便是現在打拳擊,也要把對方打到爬下,直到爬不起來為止。
不過,即便是潰敗了的宋國軍隊也不要緊,因為還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規則。就是輸的一方敗亡逃跑時候,勝利的一方是不可以追趕的,即便要追也可以,但是以五十步為限,超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你跑五十步就可以了,跑一百步干什么,所以叫五十步笑百步。這真是令人費解啊,不過下面一條規則更有意思。
就是輸的一方在逃跑中,勝利的一方還要幫助輸的一方逃跑。比如晉楚邲之戰的時候,晉軍潰不成軍,戰敗逃跑,晉軍的一輛戰車在敗逃過程中陷進泥坑里,跑不動了,這真是急人啊。等追擊的楚軍趕到后,先是幫助晉軍把車修好,然后繼續追趕,沒想到,晉軍跑了幾步戰車又壞了,楚軍于是再次幫助修理戰車,然后再追,終于讓晉軍跑掉,這真是有意思。更有意思的,逃跑中的晉國軍隊還回頭說,“到底是楚國的軍隊,連逃跑都這么專業”,這真是太有意思了,有種“友誼第一、戰爭第二”的感覺。
那么,春秋時候的戰爭為什么是這樣的?
因為春秋的戰爭主要是討伐性質和維護“國際”秩序,目的也正如前文所說是比高下,就是比個輸贏即可,就好比現在的兩個人扳手腕,就這么簡單。
周王朝實施的是邦國分封制,這些分封的諸侯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國家,他們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國際”領袖。原本的“國際”秩序是周天子來維持的,可惜平王東遷,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沒辦法維持,所以強大的諸侯國出來維護“國際秩序”,比如春秋五霸。當然這些霸主們還是要在周天子“授權下”行使這些權力,因為名義上周天子還是天下共主,諸侯國都是“天下共主”下的“臣民”,周天子相當于“父親”,諸侯國之間相當于“兄弟”。既然是同一個“家庭”,都是“兄弟”,所以打仗豈有“你死我活”,“骨肉相殘”的道理。
并且參戰人員都是貴族。春秋時候是有階層和等級的,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貴族又分為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戰爭原則上國君是總指揮官,大夫是將軍,士是戰士。平民和奴隸做什么?他們主要負責后勤,戰士要出戰打仗,什么裝備、糧草啊要帶吧,于是這些工作就落到了平民和奴隸頭上,戰士主要負責是戰斗。正是因為參戰都是貴族,所以戰爭肯定要講貴族氣質、禮儀,君子風度,紳士風范,彬彬有禮,遵守游戲規則。
這就是春秋的戰爭,就是這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