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件,作為統帥幾十萬東北軍的少帥張學良有三大致命失誤,東北淪陷,三千萬父老鄉親被日寇蹂躪,使張學良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
一”鑄劍為犁“:沈陽城 一片歌舞升平
張學良推行的鑄劍為犁政策在社會上造成一種錯覺——東北已經遠離戰爭危險,人們可以放心地松一口氣,好好地過日子了。于是,曾經此起彼伏的民眾自發地抗日排日活動漸漸偃旗息鼓,報紙上對日本人的口氣也溫和了,當迫擊炮廠開出中國第一輛汽車時,人們涌上大街,敲鑼打鼓,沈陽城一片歌舞升平,卻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此時東北已是岌岌可危。
二大軍進京:主力不在 后方空虛
這13萬精銳之師進關,日中雙方兵力對比發生變化:日本人當時在東北有陸軍14760人,鐵道守備隊5400人,憲兵分遣隊2561人,飛機52架、人員1110人,鐵道界內警察1483日,連同領事館所屬警察共3051人,全部軍事人員26882人。東北軍留守在關內的包括非戰斗人員只剩下19萬人,其中遼寧駐軍6萬人,吉林駐軍9萬人,黑龍江駐軍5萬人。
三判斷失誤:“沒想到日本敢那么樣來”
張學良晚年談及“九一八”,多次強調:“東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沒把日本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沒想到日本敢那么樣來。。。。。。”張學良將其失誤歸結為一點:判斷失誤,沒有看清形勢,沒有看明白日本人的真正用心。“九一八”事件絕非偶然。發動事變前,日本人進行了長期準備,不可能不露出一點蛛絲馬跡。
為何會判斷失誤?想秉承父親的做法執政
有人曾分析說,張學良之所以判斷失誤,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人,有一個模式。這個人就是他的父親張作霖,這個模式就是張作霖與日本人長達十多年的摩擦而相安無事。張作霖從執掌大權開始,與日本人的關系處理的很狡猾很得體,所以張學良執政,也想秉承父親的做法,即使把牙打落了,也默默地咽進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