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熱點資訊 >

筑夢班彈古箏的曾佳慧是誰有什么背景 曾佳慧的音樂之路及個人資料盤點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Mao

為了圓夢,許多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呢?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就是一位年紀輕輕的姑娘曾佳慧,因為公益性教學,讓她獲利,成功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么她也是不忘初心,幫助每個孩子!

“來到遂昌,最大的意外就是筑夢班,要感謝為他們排練的老師,把他們教得這么好。”常石磊由衷感嘆。“筑夢班”是什么來頭?為何有這么大面子?這還得從躬耕書院說起。

筑夢班的教學完全公益性,國內外專業的音樂老師利用假期時間來到遂昌,義務為孩子們教學,今年,參與公益培訓的老師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6年多來,遂昌350多名孩子在躬耕書院得到老師們的悉心教導。

這位彈古琴伴奏的“小老師”是“筑夢班”的志愿者教師,名叫曾佳慧。幾年前,她還是躬耕書院音樂筑夢班夏令營第一期音樂暑期夏令營招收的孩子中的一員;現在,她已經是中國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大二的學生。

從2011年的曾佳慧到2018年的高海心,7年,音樂對孩子與鄉村的贈予,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個看似偶然的想法:

“不如先教孩子音樂吧”

北京到龍游,要乘6個小時高鐵,然后坐1個小時大巴到遂昌縣,再轉入鄉道、村道、不知幾個彎的山路開車1個小時,才能到紅星坪村。

這里三面環山,僅靠一條4米多寬的水泥路跟外面的世界聯結,時不時有雞、鴨、土狗大搖大擺在眼前走過。站到稍微高一點的坡上遠眺,可以望見烏溪江水庫的一角。

這是曾佳慧再熟悉不過的路線——七年前,她就是從這條路走出村子,到北京,然后,成為紅星坪村第一個“被首都高等音樂學府錄取”的娃。

這七年每年的寒暑假、小長假,曾佳慧也會風雨無阻地沿著這條路,定期回到位于紅星坪村的琴圩書齋,給音樂筑夢班的“學弟學妹”們上課。

對于剛滿20歲的曾佳慧來說,這更像是一種習慣。回到自己音樂之路的起點,也是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過的家鄉,這種說不清算不算使命感的情愫,一直根植于她的心底。

回到2011年,當時杭州龍井草堂的創始人戴建軍,因為“尋找好食材”偶然來到遂昌黃泥嶺村。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氣息,把戴建軍鎮住了。他決定在此地動土,一開始不過是想做個純粹的食材基地。但跟國學大家杜道生的一次對話,讓戴建軍重新思考自己要做的事。杜道生說,中國人一直講究耕讀并舉,“如果在這里做一個書院,還可以有教育的責任”。

3個月后,躬耕書院成立了。

后來,在邀請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愛徒陳琳以及古琴演奏家陳雷激來山里吃土雞的餐桌上,幾個人萌生出一個共同想法——教育從哪里做起?不如先試著教這些大山里的孩子音樂吧。

聽起來,這只是一個偶然的想法。

走出大山的女孩

假期回來教更小的孩子

2011年,躬耕書院辦了第一期音樂暑期夏令營(這也被看做是音樂筑夢班的前身)在當地村里招生。那次,總共來了十幾個曬得黑黝黝的孩子,他們半天不說一句話,更不用說有什么音樂素養了。當時13歲的曾佳慧,就站在他們中間。

對這些山里的孩子來說,命運輪盤上的選項并不多。如果當時沒有走上音樂之路,曾佳慧應該會上一所普通的學校,或者就直接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學音樂所需的費用,也通常會讓這些家庭望而卻步。以曾佳慧彈的古琴為例,最普通的每架也要萬把塊錢,“當時我爸媽都在外打工,如果沒有筑夢班,以他們的收入,肯定無法支持我學音樂。”曾佳慧說。

第一期音樂暑期夏令營僅有十天,這個姑娘以自己的認真,打動了所有老師。

有一天,陳雷激上完古琴課,就對孩子們說,“你們在這練琴,到了吃飯時間我來叫你們”。

結果,跟幾個老朋友吃飯聊得開心,陳雷激把這事給忘了。到了晚上八九點鐘,陳雷激路過琴房,發現里面還有聲音,推門進去一看,其他孩子都走了,曾佳慧一個人卻還在練。陳雷激問,“你怎么還在啊”,曾佳慧說,“老師,你不是說一直練到吃飯來叫我們嗎”。

十天后,老師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帶曾佳慧去北京,先去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跟讀一年,后面能不能考上,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曾佳慧家里不用出一分錢,開飯店的戴建軍負責學費,指揮家陳琳負責生活費。

曾佳慧很爭氣,苦讀一年后,第二年通過了全國校考,又從附中一路考進中國音樂學院古琴專業,今年讀大二。

中國音樂學院2017年本科招生專業考試合格考生名單:

426 國樂 中國樂器演奏 720052 曾佳慧 女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 古琴 92.23!

一回到音樂筑夢班,曾佳慧還是和孩子們同吃同睡在一起,不厭其煩地教孩子們識譜,一遍遍為孩子們彈著古琴伴奏……曾佳慧現在所做的一切,正是七年前陳琳、陳雷激這些藝術家們在她身上所付出的投射與復刻。

這個年紀的年輕人,對未來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不管以后在哪里工作,我每年還是會回來繼續(音樂筑夢班)這件事。”姑娘語氣中有不容置疑的堅定。

六七年的時間

音樂在山村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沿著紅星坪村的坡道往上走,路過一大片茂盛的荷花池,就到了音樂筑夢班的大本營琴圩書齋。

早上9點,太陽還沒從遠山的云霧中掙脫開來,清澈的童聲合唱,就已經從布滿爬山虎的白墻后徐徐傳出。

“真的,孩子們的歌聲,會賦予這個地方靈性。”只要筑夢班的孩子一練歌,在田間地頭干活的村民們,都會直起腰,出神地聽上幾分鐘,戴建軍看得真切,“他們不懂音樂,但都說很好聽。”

從2013年算起,筑夢班已經走入第六個年頭。每年夏天,躬耕書院都會面向整個遂昌招生,條件只有兩個:1、遂昌本地人;2、年齡在小學二年級至四年級之間。

只要通過最終面試,每年寒暑假、小長假,以及固定的周末,都可以參加筑夢班的集訓和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家長不需要花一分錢。

來自三仁鄉坑口村的李佳怡,從二年級就開始參加面試,直到四年級的那個夏天,終于被錄取。雖然,那個時候,她依然連“哆來咪發嗦啦西”都唱不準。

“我們村里就我一個!”在筑夢班的兩年里,李佳怡先后去了杭州、蘇州演出。李佳怡記得,去蘇州演出那次,因為主辦方壓縮時間,準備了三首歌的筑夢班,只唱了兩首。在后臺的走廊里,孩子們都有些沮喪,這時陳琳提議,“沒唱的那首歌,我們就在這里唱吧”,歌聲響徹后臺,每個人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淚光。

音樂給予孩子們的,不僅僅是音樂本身。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