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即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簡稱,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軍事指揮和軍事決策機構”,它領導著全國的武裝力量。
一
1931年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瑞金成立,下設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蘇區主要領導項英、毛澤東、朱德先后任主席。同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朱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彭德懷、王稼祥任副主席,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15人為委員,紅軍歷史上的中革軍委即由此開始。1933年5月,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增補秦邦憲(博古)、項英為中革軍委委員,朱德在前方指揮作戰期間,由項英代行主席職權。1934年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朱德再次當選為中革軍委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當選為副主席。
1935年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三人小組,成為長征中軍事最高決策機構,而中革軍委組成人員不變。6月,中央紅軍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為了統一指揮兩大方面軍作戰,中共中央召開了著名的“兩河口會議”,會議決定由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中革軍委副主席。9月,中革軍委實行以毛澤東為首的七人主席團制。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中革軍委進一步擴大,委員增加到23人,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張國燾為副主席。
二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以后,為了在抗日新形勢下確保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主席,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任弼時、賀龍、林彪、劉伯承、張浩、葉劍英、徐向前為委員,這樣中央軍委又改為僅屬于中共中央。
1938年,王稼祥從蘇聯回國后被補選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1943年3月,補選劉少奇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副主席;彭德懷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自1937年,蕭勁光、滕代遠、葉劍英先后任軍委總參謀長;楊尚昆、陶鑄、伍云甫先后任軍委秘書長。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武漢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為副主席,陳毅、賀龍、林彪、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徐向前等為委員,楊尚昆為軍委秘書長。
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也宣告成立,毛澤東任主席。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程潛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賀龍、陳毅、徐向前、林彪等22人為委員,其中包括龍云、傅作義、張治中、薩鎮冰等原國民黨起義將領。周恩來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951年11月高崗、林彪被補選為副主席。1952年7月,彭德懷從朝鮮回國并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6月,葉劍英、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被補選為副主席,徐海東被增補為軍委委員。10月31日,黃克誠被任命為軍委秘書長,蕭向榮為副秘書長;1956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再次擴大,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王樹聲、許光達、蕭華、劉亞樓、洪學智等被增選為委員。
1959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中共中央軍委由毛澤東任主席,林彪、賀龍、聶榮臻為副主席,林彪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毛澤東、林彪等14人為常委,粟裕等17人為委員,軍委秘書長由總參謀長羅瑞卿兼任,蘇振華和蕭向榮為軍委副秘書長;10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通知,成立軍委辦公會議(直屬于軍委常委),由羅瑞卿、譚政、楊成武、蕭華、邱會作、蕭向榮六人組成(1960年增補副總參謀長張愛萍為辦公會議成員);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兼任軍委副秘書長。1965年夏中央軍委取消軍銜制,不久羅瑞卿大將受到錯誤批判,被撤去軍委秘書長一職。1966年1月8日,陳毅、劉伯承、徐向前、葉劍英四位元帥被增補為軍委副主席。5月,葉劍英兼任軍委秘書長;楊成武為軍委副秘書長兼代總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