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探索發現 >

人類為什么要探索宇宙其他行星 未來真的可能移民外太空嗎

來源:小編整理2025-03-15 12:01作者:qwp

人類為什么要探索宇宙其他行星 未來真的可能移民外太空嗎

探索,促技術之進步

探索太陽系使人類的技術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太陽系探索面對的是未知的天體目標、特殊的天體環境,從地球出發,要歷經長期飛行,才能實現對這些天體的飛越、環繞、著陸和表面巡視探測,這一過程幾乎逼近人類航天技術能力的極限,一旦實現,將使航天技術得到顯著提升。

探索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人類開展太陽系探測的終極目標,日益增長的科學需求是牽引航天技術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動力。太陽系不同類型天體的環境往往與地球環境存在很大差異,需要采用創新性的技術才能適應和克服這些環境。例如,木星以遠的行星探測需要穿越小行星帶,奔赴探測目標需要先從其他行星附近飛越以實現借力飛行;小行星帶以遠的太陽系探測,由于太陽輻射微弱,太陽能電池板已無法滿足需求,必須開發太空核能技術以供應探測器所需的能源,由于距離遙遠又對航天器的軌道設計、測控通信、數據傳輸和能源供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星表面大氣壓力約為地球的90倍,降的是強腐蝕性的酸雨,登陸探測難度極大,采用浮空氣球是探測金星的可能途徑,但這一技術在行星探測中還沒有任何成功先例;彗星和小行星的直徑一般只有數千米至數十千米,結構松散,體積和重量較小,探測器無法被其引力捕獲,如何才能實現對這種“不合作”天體的環繞伴飛和表面附著,又能避免撞擊,這對航天器的控制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隨著對太陽系天體的了解不斷深入,針對新提出的科學問題,探測任務早已不再局限于拍一些照片,探測需求變得十分多樣化。例如,為了精確測定天體表面的磁場強度,需要將測量磁場的探頭從艙內向外伸出10米以上,以避免金屬制造的航天器艙體對磁場測量產生干擾和屏蔽。而航天器發射時都是緊密包裹在一起的,如何實現太空伸桿又是一個新的命題;由于天體表面的巖石長期暴露在太空中,受到了風化,行星地質學家們非常希望像在地球上進行野外調查那樣,敲開行星表面的石塊,通過放大鏡觀察巖石的新鮮斷面,以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為實現這一功能,需要行星表面探測器的機械臂具備敲擊、研磨、鉆孔和顯微成像的能力。

總之,太陽系探測需要優化的軌道設計,新的測控體制、激光通信和數傳技術,小型化的太空核能反應堆,以及多功能、輕小型、長壽命的科學探測設備等,這些探測需求直接推動了航天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牽引人類的知識、能力、技術取得新的進展。因此,太空探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

尋“寶”,緩環境之重壓

為緩解人類對地球資源和環境的焦慮,我們應該在太陽系中尋找另一個家園。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等地球資源將逐漸枯竭,難以承受我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資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也快速增加,人類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

然而,地球環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會允許我們這么折騰,一旦突破環境容量的閾值,人類將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們已經看到,由于人口過多,生存的競爭讓許多人變得只顧眼前,我們無暇看看壯麗的星空,無法思考關系人類未來的深遠問題。擠公交、闖紅燈、搶電梯、撈實惠,我們爭先恐后,唯恐慢了半步;面對弱者和不幸,我們沒有及時伸出援手;有的人在公共場所亂涂亂畫,大聲喧嘩,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有的人在萬米高空大打出手,全然不顧在飛上高空的瞬間航班上的每個人就已成為命運的共同體;我們只看重眼前的物質財富,只看重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對周圍事物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由于星際飛行理論還沒有實質性突破,人類的探索范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局限在太陽系內。因此,太陽系探索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在太陽系中尋找人類的第一個家園。雖然我們尚不具備向那里移居或實現大規模移民的能力,但一定要先找到這樣的行星,了解他們的環境,研究開發利用之道。從長遠看,當未來航天技術高度發達,行星際運輸成本大幅下降的時候,現在的月球、火星、木衛二、土衛六將成為太陽系中人類定居的一個個“島嶼”,而地球是這些島民共同的故鄉。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