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1、培養從容的態度
走路慢一點,姿態自然從容;說話慢一點,聲音小一點別人也能挺清楚。但這些都是形式而已,關鍵在于腦子不能慢。動作太快往往只是因為腦子太慢所以想得太少不夠周到。有演講經驗的人都知道,說話太快實際上更可能是因為緊張。越有能力的人越容易從容,因為他們的能力足以使他們掌控局面。從容不是能夠模仿的,是養出來的——靠實力。
2、正確認識、恰當評價自己
要培養自己的自信心理,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有不足。
沒有人無所不能。就算擁有真正強大學習能力的人也無法做到無所不能——因為時間不夠。有些領域確實必需天分。在自己確實不擅長的地方該自卑就要自卑——這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該自卑的時候不自卑,就多了一個心理負擔——并且還是永遠擺脫不掉的負擔,最終,肯定會拖累自信。凡事兒做得好必然容易自信,做得不好就很難自信,但是還沒上陣呢,就背著一個又一個的包袱,能走多遠?能做多好?
凡事兒都要提前做足功課
大聲說話也好,穿著正式也罷,最多只能讓一個人“顯得”自信,而非真正自信。“坐在第一排”可能是因為近視,“快速走路”往往是因為時間觀念不強——這些都與自信沒關系。做任何事情,提前做足了功課,想不自信都難。自信不等于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最終都會被現實砸爛。中國人說“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西方人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某個層面上都是一回事兒:不要理會運氣(該來的時候它自然會來),重要的是專心做好功課。
3、正確補償自己
一個病殘的人,如果內心世界豐富,正如陰暗背景中的閃光,更顯得耀目,更能得到人們的愛戴,問題是,要自己看得起自己,然后才能希求不被別人輕視。
習得并精通一種技能
具備學習能力的人通常都很自信,反過來也一樣,真正自信的人通常是因為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們不會怕,不會心虛,因為他們知道“大不了去學么”。自學能力的基礎是耐心,而習得任何一種技能都會讓人更加懂得耐心的重要,并且同時因為具備耐心與學習能力而更加自信。只要花時間真正精通了一種技能,那么學會其他一種技能的時候就會變得更輕松——這是良性循環。
4、克服內向性格和性格孤僻
要積極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環境條件,可以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主動與別人接觸。
要自我調節并解決心理沖突,學會宣泄,把苦悶向朋友談一談。
要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
5、不要輕易追求完美
完美總是好的,但并不總是能夠做到。事事追求完美的下場只有一個:標準越來越低。生活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圣男圣女(剩男剩女)就是這樣煉成的。學會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里不完美地生存,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深刻理解“不完美才是常態”的人才可能做到“不會無謂地自卑”。憑借耐心,相信積累,再加上正常的智商,就算做不到最好,也能做到更好,何必過分強求?
6、克服由于生活經歷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
不良的生活經歷只要正確對待,就不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相反還可能升華為發奮的動力。
7、積極心理暗示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中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能行!
心理暗示法就是個人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進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人對自我的一種暗示作用。 它與人的行為之間有很大的關系。消極的自我暗示導致消極的行為,而積極的暗示則帶來積極的行動。每個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是太大,在做事的時候,就應不斷地暗示自己,別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始終堅信“我能行”、“我也能夠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強;失敗了,也不應氣餒,不妨告訴自己“勝敗乃兵家常事,慢慢來我會想出辦法的。”
正確地評價自我。自我意向就是“我屬于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建立在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基礎上。人的自我意向的形成,與以往的經驗有關,也與人的思維方式有關系。
正確地表現自我。在人群中樹立一個新形象。表現自己最拿手的、容易取得成功的。有了一次成功,自信心就會隨之增強。久而久之,逐漸自卑就被克服了。
正確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別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堅持就是勝利”。經常使用這些暗示,自卑就回逐漸丟在腦后。
在心理學中,自卑屬于性格上的一個缺陷。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實現理想或某種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礙。
總之,自卑感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不同的是,有的人僅在人生的某一階段產生自卑感,而有的人的自卑感將貫穿一生。所以我們要學會克服,保證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