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富了 精氣神丟了
厚氏時時關注中國網事,尤其最近幾天,已經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花花事不少,其中沸沸揚揚吸引眼球的事情接二連三,下面只是選取的幾個小題目,看似毫無瓜葛,其實經脈相連,正如俗話說:看似毫不相關的一些事情,其實都是相互聯系的……事關中國人的精氣神,元氣無小事,病重用猛藥,人一旦缺失了精神、正氣和信仰,空剩下一副臭皮囊,與行尸走肉無異,故不能等閑視之!
1、流氓大國,貴族消亡
當今的神州大地,貴族被消滅了,流氓應運而起。貴族精神消亡了,流氓意識得到發揚光大。看今天之中國,無處不流氓,禮義之邦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氓大國。這個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何以作賤到如斯地步?
話說傳統貴族,是因為中國已經沒有貴族,當今的中國只有平民與流氓。雖說還有極少數的人具有貴族精神,可畢竟為數極少,所以稱不上是一個族群了。下面所說的貴族,都是指傳統上的貴族。
很難概括出中國的貴族精神,因為中國的貴族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停地衰變,說不清楚哪一個時代的貴族精神可以代表中國的貴族精神;\統地講,用三個貴族的典范人物作代表,來表述中國貴族精神的特質。第一個典范是屈原;第二個典范是陶淵明;第三個典范是曾國藩。這三個典范所具有的三種精神特質,可以概括出中國貴族精神的衰變。
導致中國貴族精神衰敗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大因素:一是政權的殘暴,二是文化的缺陷,三是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
一是封建專制的殘暴:秦王朝焚書坑儒開創了毀滅人類思想的先河,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宋王朝的反詩,到明太祖的文字獄,到了清王朝,一個錯別字殺萬把人也是等閑事了。一代又一代的殘殺摧殘,是貴族與貴族精神衰變的最直接的原因。秦王朝實質上成為中國貴族精神衰變的拐點。
然而,為什么歐洲的貴族精神能與時迸進而發揚光大,而中國的貴族精神卻日漸微弱了呢?難道說歐洲的封建王朝不殘暴嗎?我想早期的封建王朝殘暴性不會相去太遠。我想深層次的根源應該是文化。
二是中華文化的缺陷:中華文化是一種奴性文化加謀略文化,這是一種內在有嚴重缺陷的文化。奴性文化帶來人格的缺陷。奴性文化只能培養出奴隸與奴才,培養不出真正的貴族。貴族追求獨立的思想與獨立的人格,奴性文化培養出來的人,缺失獨立的思想,就更不用說獨立的人格了。貴族精神的境界是“富貴而不淫,威武而不屈”,奴隸與奴才只會匍匐在權貴的腳下茍且偷生,難以抵達高貴的境界。
謀略文化帶來品格的缺陷。貴族精神最重要的信念就是誠信,謀略文化講的是陰謀詭計,所以謀略文化與貴族精神背道而馳。謀略文化信奉成則為王敗者為寇,根本沒有什么原則與道義,崇尚陰謀詭計,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種文化很難培養出真正的貴族,大致只會培養出陰險狡詐心狠手辣的偽君子。
這種文化注定了中國貴族身上軟弱的一面和陰暗的一面。在中國很難有胸懷坦蕩的貴族,更難找到寬容仁慈的貴族。象曾國藩那樣,身處腐敗的官場,能格守品格潔身自好,成為鳳毛麟角,尤其難能可貴了。
三是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中華文化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是這種文化最致命的缺陷。
因為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中華文化實質上是各種思想的大雜燴,盡管孔孟之道占據霸主地位二千多年,但孔孟之道始終成不了一種宗教信仰。各種思想的大雜燴炒在一起,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什么子都有;三字經,道德經,女兒經,易經,黃帝內經,也是什么經都有。中國是全世界神仙最多的國家,中國人什么神都拜,似乎什么神都相信,又似乎什么神都不信,大致就是處于半信半疑之中。
因為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所以這種文化太多的自相矛盾,叫人無所適從。比如,一邊說:天道酬勤,勤勞致富;一邊又為殺富濟貧而喝彩。一邊叫人要“坦誠相待”,一邊又叫人“逢人但說三分話”。一邊叫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邊又叫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最后只能抱定“難得糊涂”的理念做人了。“難得糊涂”反而成為做人的最高境界。
文化缺陷造成民族品格的缺陷:顯然,這種文化造成了這個民族品格的缺陷,突出地體現在兩個層面上。
一是在個人的層面上,難以從這種文化中得到堅強堅定的道德力量。道德是一種共同的生活信念,缺失宗教信仰,道德很難達到信仰的境界。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堅信不疑。缺失宗教信仰為根基的道德,大致只是在半信半疑中,所以會有“道德一斤值幾多錢?”的國問。有人概括說:中國的道德大致不會超出三十里。那意思是說,在三十里之內,都是鄉里鄉親,所以不敢做缺德的事;走出三十里,大家都不認識,所以什么缺德事都敢做了。
二是在民族整體的層面上,也難以匯聚起巨大的正義力量。一個民族是否能匯聚起巨大的正義力量,取決于兩個前提:一是作為民眾的個體來講,是否有強烈的正義感;二是作為民眾的整體來講,是否有相同的正義觀。這兩個前提顯然都需要一種堅定的信仰,個體通過信仰得到堅定不移的正義感,并獲取不屈不撓的勇氣;民眾整體通過共同的信仰,形成相同的正義觀,這樣才能匯聚成巨大的力量。能擔當起這兩個前提的元素,唯有宗教。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痛感:中國人熱衷窩里斗。為什么會熱衷窩里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缺失共同的宗教信仰。各人拜各人的神,各人都認為自己掌握真理,各人都認為代表正義,結果只能用暴力解決,宗姓與宗姓斗,黨與黨斗,派與派斗,斗得你死我活,斗得不亦樂乎。文化大革命為同一種思想斗得你死我活,就更加荒唐不可理喻,那顯然是把邪惡的思想當信仰了。
所以靠這種文化熏陶出來的貴族,注定了身上的懦弱性。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意志極其堅強的貴族,但立足于這樣懦弱的民族之中,個別人的堅強更是注定了悲慘的命運。就好比一只大象陷入泥潭里,奮力抗爭只會加速它的沉陷,加速它的滅亡。
2、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此文作者是中國資深媒體人趙靈敏,文中觀點的確值得人們去思考:
前幾天,中國著名社交網站“天涯社區”的頭條是一篇題為“上海馬路上,女比男明顯高一個檔次”的帖子,作者選取了多幅在上海街頭拍攝的年輕男女走在一起的照片,試圖說明“現在的男的要么狗頭狗腦,要么縮頭縮腦,沒一個看著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蠻有氣質的”。
在中國當下動輒侮辱謾罵的公共討論空間里,這篇文章的立論居然得到了一致的認同,跟帖的人無論男女,基本都認同“女性的外表已和國際接軌,而男的不健身,年紀輕輕就啤酒肚,儀態也差,好衣服都穿不出氣質,還有謝頂的,滿臉痘的”。
這篇連續多天在“天涯社區”被置頂的帖子,讓筆者想起了幾件往事:2009年,筆者到俄羅斯采訪,請了莫斯科大學的一位中國博士生做翻譯,這個人已經在該校呆了10年。閑談間他告訴我,他住的那棟男留學生樓有不少來自東亞的學生,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的一般從外表很難分清楚,但如果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則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后者無論從體型、衣著還是氣質、禮貌上,都明顯差于前者。
因為工作關系,筆者在過去10年間接觸過大量的華人學者,整體的感覺是呆在海外的,其形象氣質普遍優于國內的。前者一般頭發皮膚整潔,衣服的質感良好,待人接物,平等禮貌,談論起專業來更愿意以理服人;而中國的學者有相當多不修邊幅,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架子大,舉止粗魯。
關于中國男人的外表,相關的論述近年來已經不少。2003年,中國大陸知名的評論家鄢烈山先生就寫過一篇文章《“保護”中國男人》。在文中,鄢先生通過每天的散步發現:女的不論是衣著普通的打工妹,還是服飾時髦的白領麗人,個個都是有型有款,至少是穿著得體、容顏順眼、雙眸有光。男的則普遍面皮灰黃、頭發干枯、衣履寒傖、眼神迷茫,膀闊腰圓、雄姿英發的極其罕見。他因此認為,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中國男人太不注重修飾
上海社科院的心理學家張結海自2007年以來做過多次有關“西方女人眼里的中國男人調查”,調查結果同樣讓人沮喪:中國男人太不注重修飾自己,這個修飾包括容貌、衣著、發型、舉手投足。身材上不是太瘦、就是偏胖。此外,中國男人常常給人不夠干凈的印象,如指甲很長,很臟,在路上吐痰。因此,中國男人的總體形象是一個 “考上大學不久的農村青年”,西方女人根本沒有和中國男人深入交往的興趣。
顯然,無論是精英還是屌絲,中國男人外在形象氣質普遍不佳,這一點人們是有共識的。
只是大部分人將之視為笑談,或無傷大雅的小問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在筆者看來,一個人的外表往往是其內心世界和生活方式的投射,一個作息定時、熱愛運動、時?磿刃暮唵蔚娜,其外表和氣質就一定比一個時常出入夜總會、晨昏顛倒、從不運動看書、對權謀津津樂道的人為佳,所以林肯說:“40歲后一個人要為自己的外表負責。”從這個角度看,今天中國男人的外表,其實是當下中國社會現實的投射。
而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大量中國人走出國門旅游經商,和外部世界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特別是在外交和國際交往場合,擔綱的基本都是男人。這樣一來,油膩猥瑣粗魯的外表,就絕不是個人的私事,而在很大程度上事關國家形象——如果外國女人根本沒有和中國男人深入交往的興趣,想想中國的國際形象又能高大到哪里去?
中國女性未曾靠自己站起來
中國男人外表不佳,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城市化歷程還很短,只有30多年,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第一代城市人,通過考大學等方式來到了城市,身上還殘留著大量農村生活的痕跡,比如不講衛生,不注意修飾自己等。這一點在男性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因為在中國農村,男孩是傳宗接代的人,是全家的希望所在,往往靠全家人的犧牲和奉獻才得以離開農村。這也就注定了城市男性和農村的聯系程度、對父輩原有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等都比女性要來得深入,而女性因為家庭的牽絆較少,往往能較快地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社會存在大量對“鳳凰男”(原籍農村,集全家之力成為“山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后來和城市姑娘結婚,但把對農村家人的照顧置于優先地位,愚孝,不顧妻子感受)的指責,卻很少指責“鳳凰女”的原因。
還有就是社會大環境的原因。由于權力不受約束和公平正義的缺失,很多中國官員傲氣十足,睥睨一切;很多有錢人則認為世上沒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囂張狂妄;而底層民眾為了生存往往不得不點頭哈腰,巴結逢迎。再加上全民對權謀和成功學的崇拜(很多人至今崇拜毛澤東不是因為意識形態,而是認為毛善于將他人玩弄于鼓掌),以及應酬交際文化的盛行,這些都不利于人們擁有平和純凈的心態。驕橫、憤怒、不平、算計等因素的日積月累,往往就體現為外表上的粗魯、無禮、麻木、猥瑣。而在中國這樣的男權社會里,男人顯然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另外,中國近30年來男女關系的失衡也是重要原因。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分析了母系氏族的衰落原因:女人們在母系社會的崇高地位是男人給予的,是男人對自然、生育等不能理解現象的一種迷信。當男人發現自己的力量能戰勝自然,理性戰勝了迷信之后,女人自然會被男人趕下神壇。因為從始至終,女人并不曾靠自己力量站起來過。波伏娃的意思是說,男女平等的基礎是女人對社會的貢獻和對自己權利的爭取。
在中國,盡管女性自1949年開始享有了“半邊天”的光榮,但這主要是通過政治運動的形式來完成的,女性基本沒有經過自己努力爭取平等的階段,婦女解放很重要的一塊——思想,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放。
中國女性幾乎是在一種糊里糊涂的狀態下被政治抬上了“男女平等”的地位。這種沒有穩固基礎的“平等”,在1990年代開始的“金錢掛帥”時代現了原形。高漲的房價、物價和嚴重的不安全感,讓很多女性不得不按經濟條件去擇偶,還有一些人則退出了競爭激烈的職場,回歸家庭。
這些因素,再加上中國法律對女性權益保護上的不足,以及全社會對家務勞動價值的輕視,導致男女關系嚴重失衡。一個男人只要有錢,猥瑣、粗魯、肥胖、對家庭不忠都不再是問題。多金的所謂“鉆石王老五”,被畸形的婚姻市場驕縱得不可一世。想一想歐洲的多位王位繼承人都娶了離婚女人為妻,而中國男人還在要求女人“沒有性經驗”,這其中的差距該有多大?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男人,對自己的外表自然不會有多少要求。
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尋求與國際接軌,但在男女平等問題上,接軌的聲音卻少之又少。而一個男人猥瑣、女人依附、全民拜金的社會,絕不會是一個先進社會。中國要崛起,得從男人Keep Fit & Neat、女人自尊自強開始。
3、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富裕?
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富裕,因為南方人沒事愛喝茶,喝茶的時候都是在聊怎么做生意,都覺得自己窮,琢磨怎么賺錢。北方人沒事的時候就愛喝酒,喝酒的時候都是在吹牛逼,都覺得自己富,必須讓別人知道,喝完吹完回家,第二天繼續喝酒,繼續吹牛逼。所以說“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如此闊論酒壺與茶壺,厚氏不懷好意的突然想到,無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無一例外的共用一把壺:叫夜壺……
4、泱泱大國,有容乃大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小如個人,大如國家,都要有肚量。尤其,中國地域遼闊,兩岸三地,人口眾多,民族各異,風俗習慣更是百花齊放,各類文明也應該做到和平共處,百家爭鳴。鑒于此,泱泱大國,有容乃大,關鍵要做到三點:
一是容言:好話、壞話、刺耳話,啥話都能聽得進。虛心聽取意見和建議,是風度,是胸懷坦蕩。讓人把話講完,是大度是謙恭,是強而不銳,也是有力量的體現。容言要有勇氣,沒有勇氣則聽不得諍言;容言要有耐心。
沒有耐心則聽不到真言。容言不是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容言要有智慧,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諂言;還要有氣量,聽得進甜言蜜語,也容得下直言不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容言,才能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二是容事:易事、苦事、難事、好事、窩囊事,凡事皆能裝心中,一絲不茍地去辦。易事認真辦,苦事用力辦,難事用心辦,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辦,窩囊事要理智地去辦。
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做好每一件事,不因其易而輕視,不因其苦而放棄,不因其難而退縮,不因有功而自傲,也不因無過而自喜。
三是容人:常人、能人、有功過之人,均應一視同仁,以誠相待。無論是常人、能人,還是有功之人,只是相互的能力有大小,職務有高低,功過有區別,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平等待之,禮貌待之,以誠待之,這是為人的準則。以貌取人者,是俗人;以衣取人者,是庸人;以官取人者,是小人。
無論地位尊卑、年齡大小,有功還是有過,均能以誠待之,方為容人。容人才能得人得心,容人者方能為他人所容。
總之,中國人現在富裕了,但做人的精氣神丟了,放眼今天的中國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從官場腐敗到有毒食品泛濫,從老人上街摔到了無人敢扶,到車輾幼童路人避嫌漠視, 從對善良的迫害到假、惡、暴的橫行,人類數千年文明所形成的是非善惡標準在當今的中國社會被徹底的顛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