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戲替身是什么時候引發“不敬業”的聯想的?
“呂布”張光北吐槽小鮮肉拍完戲都沒見到本人,全是替身。鮮肉演員太貴,一天100萬。
李雪健說,有的演員自己不去演戲,派替身去,臺詞也一二三四五六七,可恥。
用當紅藝人卻經常用替身對付過去,不一定是藝人一個人的責任,也可能是整個影視劇項目本身就急功近利、導演不負責任、經紀公司不愿意安排藝人在演戲上花時間。
但無論如何,“替身”變成了負面詞匯,完全是部分新生代藝人給外界留下了不敬業的印象導致的。
與此同時,大家都知道,有“鮮肉”“當紅小花”“流量擔當”這些參與的影視劇,基本就等于不靠譜,難有例外。
不管他們爆料的是誰,不敬業的年輕演員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數。
回到開頭的替身問題,原本正常的拍戲環節變成了“敏感”話題,需要反復解讀和解釋,只不過是曾經有辣眼睛的表演讓觀眾失望,新聞里透露出的不敬業故事令觀眾不滿,新生代的“流量擔當”已經讓相當一部分觀眾失去信任。
梁朝偉用替身,不會有人想他不敬業,說到底還是他從來沒有讓觀眾失望過,所有人都對他放心。
表演是衡量演員價值的唯一尺度,不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