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璐的媽媽
赴美充電 課上遭遇尷尬
在電影《鄉音》中,張偉欣成功地飾演了賢惠溫柔的農村婦女“陶春”,她那準確,細膩,恰到好處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1986年張偉欣又在電影《良家婦女》中飾演了“五娘”這部影片,獲得了第二十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多項國際大獎,張偉欣也因為出色的表演被國外媒體稱為“中國最漂亮的女明星”,然而,就在自己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張偉欣卻突然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
主持人:當時您事業做得那么紅火的時候,您為什么就想去美國,那個念頭是從何而來?
張偉欣:當時心里邊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說一個是也到了那個年齡了,將近三十歲了,然后呢,也在想當時我們那個時候其實電影正在,怎么說呢我們電影時期剛剛開始復興,那個時候,所以我覺得我呢,也到了這個階段了,我想應該去充一下電,然后也是到了很多國家在這之前也參加影展,參加一些電影節,我覺得出去以后,我有很多內心的感受,就覺得我應該多學一點東西,才能夠讓自己充實起來。
主持人:就是說,我剛才想問您的是,有沒有顧慮,其實我是想說,八十年代的出國熱讓很多人有了出去開開眼界或者是發展這樣的打算,那么尤其是很多女演員也都選擇了去美國,但是這些女演員他們都沒有結婚,而您選擇去美國的時候已經是媽媽了,那個時候我是說您有沒有顧慮,對于孩子,那個時候孩子很小。
張偉欣:那是一個選擇了,我覺得就是說無論你在選擇什么都會有得有失,那個時候(女兒)六歲,剛剛,我要走的時候,她剛好要上學,所以呢從我自己的顧慮上面來說,我覺得還是有的,就是說一個女兒要很長時間見不到了,然后在這個時候她也需要母親,后來也在想,哎呀,反正是我在國內也是跑來跑去,也不在家,都是爺爺奶奶帶(她),所以呢,我覺得這個對我來說可能還沒有太多的顧慮,我覺得他們帶我也非常放心,那么,我離開了,我去學習,也是為了我的女兒,能夠有更好的未來,所以我就還是選擇了(出國)。
1989年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未知生活的顧慮,在女兒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張偉欣登上了飛往舊金山的飛機。
主持人:您開始到美國的時候打算是去學文學,后來到了那兒之后,您發現您跟最初走的時候的設想有什么不同嗎?
張偉欣:那是很大的不同,因為去那兒以后,誰也不認識誰,一切都要從頭來,那么就是說,去學習包括尤其是到學校,因為那個時候是我的一個親戚,幫我聯系的,所以,那邊什么人也不認識,也是朋友和朋友介紹了一些朋友去認識,所以就覺得有一種非常也感覺到很孤獨,然后壓力更大了,那個時候比走的時候壓力更大了。
剛到美國的時候張偉欣在一所學校學習美國文學,時至今日,她還清楚地記得,第一堂課上自己遭遇的尷尬。
張偉欣:我第一次坐在那個教室的時候,老師點我的名,我愣不知道我自己是誰。感覺他叫別人呢。
我不知道他叫誰,他就叫偉欣張,他們都反著叫嘛,英文是這樣子來叫,所以我還在聽,特別認真的在聽,旁邊的那個同學說,哎,叫你,我說,啊,然后我才知道是叫我,從那兒開始,我覺得,哎呀,我很沒有面子,心里邊確實是我說從現在開始,我要開始上學了,首先我要解決的就是語言,學英文。
主持人:那么當時您到了美國之后,就再也沒有想過要去學表演嗎?
張偉欣:我既然放棄了,我就應該去按著我自己的目標去走,因為我覺得到了美國去再搞表演,我覺得也不實際,因為好萊塢那么多的大明星,英文各個方面都不符合實際嘛,所以你干嗎要去,擰著自己去干自己不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