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老人接錯孩子并帶孩子去打針的新聞上了熱搜,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位老人并不是孩子的爺爺,只是因為認錯了才走的,那么這位孩子為什么會跟著走呢?這就有點令人意外了,最后老師問的時候,小孩也說這是爺爺,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6月8號下午放學時間,一名老人徑直走進了教室,幾分鐘后出來,還轉身催促身后的孩子跟著一起走。問題是,這名老人并不是孩子的爺爺,他跟孩子甚至都不認識。老人帶著孩子去了趟菜場,中途還帶孩子去醫院打了感冒針……最后竟然是個烏龍!
接錯孫子帶去打針
來接宏宇的家長發現孩子被陌生老人帶走,急瘋了。老師也一臉茫然:孩子被帶走時叫了一聲爺爺的。老人帶著宏宇去了趟菜場,中途還帶孩子去醫院打了感冒針……
原來,這名老人剛從鄉下來,對孫子不熟悉,被接錯的孩子和自家孩子長得有一點相似,一個叫小宏宇,一個叫小宏瑞,老人錯認了自己的孫子,幼兒園也沒有再次審核,所以帶錯了。
途中宏宇發現了不對,可老人耳背,孩子說什么他都聽不清。
隔代照料是種養老契約的信號?
給兒女看孩子,似乎成了老人將來可以被贍養的一種交換條件。這在老年學理論當中,有個名詞叫“代際交換”理論。有專家還給這種現象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作“養孫防老”。這并不是說,指望著孫子給自己養老,而是以幫忙照顧孫子換取未來兒子贍養自己的權利。
在上周末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老年學學科建設研討會”上,就有兩位專家同時研究到了這個課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陶濤說,研究顯示,家庭內部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一種付出與回報的交換關系,成年子女向老年父母提供社會支持的動因源自早期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其背后是確保代際間長期互惠的社會契約。“理性”的祖父母會選擇有可能投資于那些具有最大回報能力的子女,照料孫子女其本質是向其父母發出的養老契約的信號,促使其未來給予自己晚年贍養。作為一種代際間的資源流動,隔代照料會影響老年人的養老意愿,較之于提供低強度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提供了高強度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更傾向于未來與子女同住,子女也可能更傾向于以養老來“回報”父母的付出。這符合均衡互惠的“代際交換模式”,也可能是出于責任內化的傳統家庭倫理。
老人操勞半生 只想享幾天清福
但是,老年人已經操勞半生,在退休之后原本可以安度晚年,享受清閑的生活,眼下要再次扛起照顧孩子的重任,勞動強度更甚從前。因此,很多老年人不愿再給子女照顧第三代。
看看網友是怎么評論這件事的吧
爺爺不認識孫子,孫子不認識爺爺,老師不認識爺爺,爺爺耳聾。
爺爺糊涂,孩子也糊涂,孩子啊,你心咋就這么大呢
老人糊涂很正常,可一個6歲的孩子居然不認識自己的爺爺,我不知道該吐槽什么了。況且醫院打針不核對病人信息的嗎?孩子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嗎?這種事情太不可思議了。
這……幸好不是真的人販子…… 家長們一定要教會孩子 千萬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 老師也應該更負責一點????
對于幼兒園老師來說, 大街上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是孩子的家人, 都可以帶走孩子。 對于醫生來說,只要有人帶來孩子不用核對病歷啥的打針就對了……無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