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進入到小編的眼球,就是現在的繁體字還有意義嗎?要知道現在許多人都不會用繁體字了,甚至連它們的拼音都不會,但是現在有一所學校就要學生抄寫繁體字,這是什么情況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上百頁的作業,都是白紙黑字,關鍵還都是繁體字……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專業學生發的照片引起熱評,手抄繁體字有用嗎?老師說,抄寫能加重記憶和理解。電子輸入普及的今天,你是否還有書寫的習慣?網友說:繁體字雖不使用,但仍需傳承。你怎么看?
一、手抄10萬字繁體字課文陳士銀老師專訪
開學第一堂課,除了給同學們講解禮儀外,陳士銀老師還布置了一道特別的作業——抄寫《古代漢語》教材,這讓不少學生大吐苦水。
陳士銀在課堂上表示,完成這個特別的作業后,相信同學們對繁體字就不再陌生了,對今后閱讀一些原始文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有三百多頁,共有十萬多字,關鍵全部都是繁體字。”一些學生私下議論,“這都什么年代了,還玩抄寫這種俗套的作業。”
不過,大多同學還是表示認可,認為既然學了《古代漢語》這門課程,就應該對繁體字有了解,陳老師的作業并不俗套。
接受記者采訪時,陳士銀老師坦言,布置這樣的作業其實是有緣由的。
他展示了自己六個筆記本,共兩百多頁,白紙上密密麻麻寫著字,不僅有《古代漢語》的課本,還有近六十萬字的《說文解字校訂本》。
即使是復雜的小篆,他也抄寫得十分工整。“我在清華大學求學時,抄書也占了學習很大的比重。”
陳士銀老師說,其實抄寫的過程,也是自身知識積累的過程,能加重我們的記憶和理解。
到了期末考試,當同學們看到自己《古代漢語》這門課的成績單,同學們紛紛釋然,理解了陳士銀老師的良苦用心。“因為歷史專業其他專業課需要閱讀的古籍比較多,多為繁體字難以理解,但在抄古文的過程中,同學們漸漸掌握了繁體字的理解和使用,所以在考試中就會得心應手。”陳士銀老師解釋說。
二、繁體字需傳承
“網絡時代,提筆忘字已經不稀奇了,我覺得這位老師的做法值得點贊!”一位網友在劉天逸的微信里評論說。
還有網友表示遺憾,“這是別人家的老師,自己上大學時沒有遇到過。”
對于網友“一邊倒”的點贊,劉天逸覺得并不奇怪:“老師肯定是從為學生好的角度出發,抄寫作業可能會讓學生暫時手累,但學到的知識是自己的,能受用一輩子。”
對于陳士銀老師布置的特別作業,該院歷史17班班主任朱春龍也很贊同,
“陳老師讓大家抄書這一點非常好,大一正是學生打基礎的時候,抄書也是一個必備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功底的提升。”
三、網友評價:
看到劉天逸的作業,不少人表示“這都什么年代了,還玩抄寫這種俗套的作業。”“真的是神一樣的老師啊,還讓學生手抄繁體字”“我就想問問抄寫的同學們,手累嗎?”
有網友提出質疑,現在還在手寫作業,抄的還是繁體字,真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