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前幾年,就有國家發明了人造肉,而這個產品對于素食者來說是福音,但對于其他的人來說,可能對于真正的肉類才是更感興趣的,而更有網友調侃,乘現在還能吃得起真肉,趕緊吃吧!美國一家人造肉公司超肉(Beyond Meat)于本周四在納斯達克上市,其股價在一個小時內上漲了一倍多。這是第一家完成IPO的人造肉公司。該公司實驗室能通過植物氨基酸生產出口味與牛肉、豬肉和家禽肉相近的產品,并已經在為北美3萬家雜貨店、餐館和學校供應肉類。
硅谷的科技精英要顛覆我們的傳統養殖業:在硅谷養豬、養牛、養雞,甚至養蝦!
這是一波以硅谷為中心的“未來肉類”創業和飲食浪潮。這里提到的未來肉類是通過實驗室培育或植物加工而成的“人造肉” (動物蛋白替代食品),而非傳統養殖場飼養出來的肉。如今已經有數十家這樣的“人造肉”創業公司。這些公司同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一樣炙手可熱,好幾家的估值超數億美金,比爾·蓋茨、謝爾蓋·布林、楊致遠和李嘉誠都是其背后的投資人。
吃人造肉,開無人車,已經成為硅谷的一個風尚。
人造肉,如何造?
從基本原理上,人造肉大體可以分為三類:1. 植物提取,然后物理合成(Plant Meat);2. 肝細胞培養(Cultured Meat);3. 酵母發酵,分子合成(Yeast Protein)。
1. 植物提取合成
這是大部分人造肉公司的做法。從各類植物中提取相應的營養物質,比如主要的蛋白和油脂,讓提取的營養物質成分跟目標肉類大體相同。然后通過各種食品加工混合工藝,比如攪拌、壓縮、拉絲、膨脹、蒸汽、冷卻等方式來制造。
比如Beyond Meat公司就是靠這種工藝來制作人造牛肉和人造雞肉的。下圖就是Beyond Meat創始人和他身旁的“造肉”機器。
2. 干細胞培養
來自荷蘭的Mosa Meat公司則是從另外一種方式來“制作”人造肉,那就是用從活得動物身上取一小塊肉,然后進行干細胞培養。
Mosa Meat公司是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馬克·波斯特教授于2015年創立的。波斯特教授和研究人員先將分離出的干細胞(找到品質極佳的;蜇i,從豬肩膀或其他肉塊上提取細胞,從里面挑出可以再生的)放入營養液中培養。干細胞不斷分裂壯大,最后再合成一絲絲透明的肉類纖維,看上去像肉絲。每500萬個細胞可合成一條纖維,每3000條肉類纖維合成漢堡大小的肉塊。
3. 酵母發酵,分子合成
酵母發酵是利用酵母細胞自我繁殖的原理。同樣來自加州的Clara Foods就是一家利用這個原理來“傳統養殖場”來生產雞蛋的。
傳統的養殖業產蛋模式和Clara Foods利用酵母繁殖產蛋模式對比
Clara Foods把雞蛋蛋白的基因注入到目標酵母的細胞之中,然后讓細胞繁殖生長,蛋白也隨著這個細胞一起繁殖。當繁殖到一定的量,再把蛋白和酵母分離,從而得到雞蛋蛋白。
Beyond Meat稱,自2016年以來,其人造肉漢堡已經售出了數千萬份。其官網強調,與普通的牛肉漢堡相比,他們制作的人造肉漢堡能在生產過程中節約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排放以及46%的能量。
Beyond Meat的個人投資者中大咖云集,包括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著名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以及麥當勞前任首席執行官唐•湯普森等。
目前,人造肉的大體思路有兩條:一是從豆類、小麥等植物中提取蛋白,模擬肉的口感,加工成和肉類纖維口感相近的“素肉”;二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干細胞,在容器中加入氧氣、糖和其他營養物質進行培育。Beyond Meat屬于前者。在利用新的技術和手段后,Beyond Meat的人造肉吃起來和真肉差不多。
據了解,美國民眾對這類植物肉比較感興趣,在過去三年,這類產品的銷量上漲了42%,達到了8.88億美元。目前,這家公司已經開始向肉食愛好者推銷此類植物肉類。其公司CEO表示,公司將把植物肉類版三明治銷售頗好,將推廣到全美所有的漢堡王連鎖餐館中。美國肉類市場的規模為2500億美元,植物肉預計將會占據350億美元的市場,約占1/7的市場!
網友稱:
太棒了!素食者的福音,地球的福音
不利于畜牧行業的發展
來了來了…趁機會多吃幾口真肉,免得幾十年后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