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社會萬象 >

為避堵乘渡船進京 擺渡人瞬間成為網紅

來源:小編整理2024-09-12 09:38作者:Mao

如果說現在讓你去北京的話,你會選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我想很多人都會說坐飛機或者是高鐵吧,當然也有人選擇自駕,但是你知道嗎?曾經有人因為嫌堵,竟然乘坐渡船進京,這是真的嗎?是的,是真的,為避堵乘渡船進京,近日迅速在網絡上躥紅,引發跨省通勤一族的強烈關注。河北燕郊,“睡城”和“擁堵”成為往返于燕郊和北京的數十萬通勤族常掛在口頭的話題。

70多萬常住人口中,超過30萬人因為工作,每日往返燕郊與北京之間。公交、火車、自駕,三種跨城方式集結在早晚出行高峰,擁堵成為必然。如何避堵,也成為燕郊乃至“北三縣”居住群體關注的焦點。

五十多米寬的潮白河河面上,一條小指粗的鋼索橫跨兩岸。鋼索上搭著兩條鐵鏈,鐵鏈一端連著能自由滑動的鎖扣,另一端分別固定在同側的船頭和船尾。河面上,將近8米長的擺渡船在擺渡人李連手中,沉穩而有力地游弋穿梭在兩岸之間。

這里,就是河北省香河縣王店子村的百年渡口,與北京通州一河之隔,也是燕郊人連日來熱議的“走水路”進京的“關口”。

“這條水路就像鹽幫古道”

“燕郊到北京可以走水路了!”這樣一條消息,最早出現在燕郊當地論壇。

一名自駕車主在網上自述“走水路”進京路線:從燕郊福喜路出發,駕車一直往南過馮蘭莊,再往南走左堤路到王店子村,坐擺渡船過潮白河,過河后便可直達西集上京沈高速進京。同時,車主在帖中曬出了數張路線圖及駕車乘船過河的照片。

發帖車主王斌說,雖然從燕郊開車過白廟檢查站后可以走通燕高速、京通快速公路進京,但在早高峰期間堵車嚴重,“光在檢查站那里,少說得半小時,多的時候得耗上一個多小時。”

擁堵的壓力之下,一些老燕郊車主開始尋找便道,“得在這住了幾十年的人才知道這樣一條水路 ,有點像以前鹽幫的古道”。

王斌解釋,他之所以說“走水路”,是因為駕車到達王店子村之后,要想抄近,必須連人帶車坐擺渡船過潮白河,“這就像一個關口,是到西集進京沈高速距離最近的地點”。

王斌粗略估算了一下,這條“水路”要比他通常從燕郊進京的路線多出十多公里,在距離上并不占優勢,“坐擺渡船也需要收10塊錢費用,但勝在不堵車、快捷,可以避開交通高峰,適合趕時間去北京的車主”。

載車擺渡船一分半鐘靠岸

王斌口中的“水路關口”,還有另一個名字——河北香河縣王店子村的“百年渡口”,這里曾因父子兩代擺渡人的故事,成為四鄰八鄉間小有名氣的地標,也一度被認為是當地行將消亡的風俗傳承之一。

南北蜿蜒的潮白河成為北京和燕郊的分界,靜靜流淌的河水似乎增添了兩地溝通互聯的交通擁堵,然而在如今,進京便道卻延續了這個渡口的生命,也為避開擁堵的通燕高速提供了一個選擇。

兩只鐵皮小船焊在一起,船身上橫鋪著幾塊木板,再用鐵絲、木樁加以固定,李連的擺渡船看似簡陋,但渡人渡車卻也毫不馬虎。

17日早上7點,天剛蒙蒙亮,王店子村的河岸駛來一輛白色轎車,20多歲的吳倩下車招手,等著李連的擺渡船靠岸,她要去乘坐渡船到河對岸的西集去。

“過了這潮白河就是北京了。”李連笑著解釋,過了河往前再開幾公里,便能到達京沈高速西集入口,再一路向西,能直達北京四環。

李連的擺渡船緩緩向河岸一頭靠近,即將靠岸時,他停下手中拉鋼索的動作,讓船依靠慣性自然碰到岸邊。船身穩當后,他先把船頭兩端的鐵鏈繞在岸邊的木樁上,再把岸邊的四塊長木板搭上船頭,隨后,李連站在船上,一邊向船尾的方向后退一邊指揮著吳倩開車上船,“來來來,軋著木板,慢慢開上來”。

待車尾全部收到船上,李連便挪開木板收起鐵鏈,開始拖拽鋼索。擺渡船行進全靠牽引,其間,戴著防滑橡膠手套的李連,需要兩手把著鋼索,身體微微后仰,同時向后拖拽鋼索,約一分半鐘,擺渡船?康綄Π丁

吳倩付了錢、道了謝,按照李連的指導,軋著木板緩緩開車下船,沿路開往西集。

變遷

5年來駕車渡河的越來越多

潮白河上,北京通州區西集鎮尹家河村與河北香河縣的王店子村之間,李連往返不迭。從清晨6點“開工”到“黑天了”收工,李連和外甥每人半天,日復一日值守在渡口。

“單人收1塊錢,騎自行車、電動車的收兩塊錢,開汽車渡河的收10塊錢。”李連的價目表經年不變。“收費的依據主要看吃勁兒的程度,擺渡是體力活,一輛小汽車上來,渡到對岸,肯定比渡人吃力得多。”算下來,李連和外甥每人一個月能掙到兩三千元。

由于全靠雙手牽引,李連消耗最多的是手套。“防滑橡膠的,戴不了三天就會開裂脫手,要重新換。”其次是渡船本身,再結實的厚木板,車來車往軋上七八年就得換一艘。

李連打14歲便給父親做擺渡幫手,如今他已經69歲。他自述,中間因為其他事中斷擺渡十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又重新拾起擺渡這門生計,此后便沒有停下過。三十多年間,李連見證了兩岸人的點滴變化。最明顯的,莫過于這5年,“差不多5年來,渡河的小汽車越來越多。”李連回憶,最多的時候,他和外甥倆人一天渡過七八十輛小汽車,“大多是往返河北和北京辦事兒的”。

尤其是早高峰期間,附近村莊的住戶也常會走李連的渡口。“哪兒去呀?”“開車上西集”、“去北京”。這樣的一問一答常發生在李連和渡河的車主之間。

但像王斌這樣“走水路”開車去北京上班的燕郊車主,李連甚少載過。“畢竟燕郊到這兒隔著一段路,除非白廟那邊堵得很,平時走這里上北京的燕郊車主倒是沒多少。”李連說,他渡過的上北京的這些車主中,給家人尤其是給孩子看病的最多,其次是辦急事兒的,“這些都是搶時間的,耗不起”。

但李連回憶,渡河的車主中有一些很有意思,“比香河、燕郊更遠的車主也有,但他們應該是看到渡口的故事,想來感受一下開車渡河的感覺的。”而對于有些車主擔心開車渡河是否有落水的危險,李連笑著回應稱:“不可能。”

“這是砸飯碗的事兒,出不了。”李連望著河面,自信地說道。

網紅擺渡人:“我們年紀大了,還能再干多少年?”

“百年渡口”這個稱呼怎么來的?

李連:我父親就是在這個渡口做擺渡,一干干了幾十年,我打14歲給父親做幫手,刨除中間一段時間渡口荒廢,擺渡船沉底的那十來年,我也干了三十多年了,F在我50多歲的外甥也加入進來,我倆輪換班,所以這渡口“百年”的說法就這么來的。

就您和父輩比較來說,擺渡這個行業有什么變化?

李連:變化多了。就說渡船,以前是木船,我父親包括我前幾十年,渡河用的都是長篙。你別看這河面靜得很,打個比方來說,底下都是“暗礁”,長篙插在水里,深淺都不一樣,來來回回其實也不安全。這些年,我們填了底下坑洼的地方,換了鐵船,修了鋼索可以來回拽著走,長篙也不用了,還能保證這船來回都比較平穩。

可我看船上還有長篙。

李連:雖然現在不怎么用得上,但長篙對我們來說就是鎮船之寶。再說了,有時候風大,渡河的人戴的帽子、圍巾什么的小東西被風吹到水里了,用長篙都能撈起來。

那擺渡沒有變的是什么?

李連:還是比較辛苦吧。一年四季,不管刮風下雨你都得在這兒,離不了人。冬天河面上凍,每天開工之前都要砸冰面,夏天蚊蟲又特別多,特別是水面上的水蚊子,沒完沒了的。遇到大風天,船晃得很,來回渡河也挺麻煩。

您覺得進京的車主為什么會把這里叫做“關口”?

李連:大概是因為過了這河,是通往西集到北京通州最近的路。你算一算,從這兒到北邊最近的友誼大橋有20公里左右,往南到潮白河大橋得有10多公里,沒有這個渡口,河對岸附近五六個村里的人,來回太不方便了。

多年前就有人說“擺渡”這個生計要消亡了,您怎么看?

李連:如果沒了擺渡,要修橋了、能通車了,我是贊成的,兩邊的人來回也方便安全,我們年紀也大了,還能再干多少年?

因為“百年渡口”您成了名人,對您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李連:不少人專門因為這個跑來坐我的擺渡船,還有一些遠地方開車來的人,專門跑來坐船,挺有意思的。但這些也都是少部分人,大多數時候我拉的還是兩岸好幾個村里趕集的、辦事兒的人,都是熟臉。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