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尋求上市告敗
數年前的超女營銷,使瀏陽河酒“唱響”全國,在歷史高峰時銷售額曾達到20億元。早在2006年其曾試圖上市,但未能成行。2009年,瀏陽河酒與通葡股份(18.59, 0.62, 3.45%)簽署股權收購協議,“但因瀏陽河在靜默期擅自發布消息,造成股價異常波動”,酒業家負責人林向透露,后來證監會[微博]介入調查,借殼上市未果。
2011年,瀏陽河重組并引入多家投資機構,終因達不到對賭協議要求而失敗。2013年11月,大元股份(23.22, 0.32, 1.40%)擬收購瀏陽河酒100%股權,后來瀏陽河酒“主動放棄”;隨后其再次發起借殼上市,擬與業績虧損的*ST皇臺(12.39, 0.00, 0.00%)合作,最終也于去年9月宣告失敗。
停產是必然結果
“在白酒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直接上市已不可能,瀏陽河近年來發起的曲線上市不過是投資者想要‘金蟬脫殼’”,白酒專家肖竹青表示,瀏陽河沒有形成自己的根據地市場,招商差,庫存嚴重,經銷商抱怨很大,銷售持續不振。
肖竹青認為,瀏陽河酒產品開發過多過亂,價格體系混亂,大量客戶費用無法及時核銷導致市場誠信缺失,供應商不敢賒貨,代理商不敢打款,現金流斷裂,在曲線上市算盤落空后,停產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瀏陽河也給酒業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林向表示,不重視廠商關系、不注重經營團隊打造、盲目依賴資本運作的酒企走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