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當時5萬元相當于現在的5元
銀行工作人員解釋,徐老太的這張存單是真實有效的,也已經交由支行辦理。不過,1953年的人民幣是第一套人民幣,最大面額為5萬元。1955年,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和第一套人民幣的折合比率達萬倍。也就是說,徐奶奶持有的5萬元存單,相當于后來的5元人民幣。但當時的銀行利息非常低,一年期大約只有一兩厘的利息。經銀行核算,徐奶奶的存單連本帶利就只能兌換20多元。銀行表示讓徐老太支取50元,但徐老太不同意。
考慮到徐老太年紀較大,派出所民警試圖聯系老人的家人,可老人始終拒絕說出自己的家庭信息。因此派出所民警難以找到老人的家人和住址。民警多次勸解,老人卻遲遲不愿離開。
專家解釋
1953年5萬元能買到20公斤大米
云南社會學者趙立介紹,上世紀50年代初,通貨膨脹很厲害,國家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面值也很大,最大面值為5萬元。1953年,在昆明,5萬元可以買到2只雞或是20公斤大米。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100多元錢。1955年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最大面值為100元,按后來的折合比率來算,1953年的5萬元,相當于后來的5元。“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5元的購買力也是很強的。”
1953年的5萬元存到現在為什么只能兌換20多元?針對徐老太的情況,中國注冊理財規劃師協會秘書長趙良介紹:“銀行應是根據相關的方程式來計算,而不是根據5萬元的購買力來計算。”
一名在銀行工作的職員介紹,從1953年起,60多年間,銀行存款的利率和貨幣的價值都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因此,計算起來比較復雜。“銀行是經過相應計算的,具體的我也計算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