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的時代,是眾士如云唱大風的時代!稇饑摺氛鎸嵉卣宫F縱橫策士的風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蘇秦和張儀。蘇秦起于“草根”,不過“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他曾自稱為“東周之鄙人”。張儀也經歷過失敗的痛苦,和蘇秦一樣,有著堅忍不拔、頑強進取的精神。他們都是由失敗走向成功的縱橫家的英雄。多智善謀,或者說擅于“長短縱橫之術”,是戰國策士們最大的本領。智慧的運用,又轉化為具體的謀略與計策。范睢的“遠交近攻”的策略,馮諼為孟嘗君經營三窟,鄒忌諷齊威王納諫,不能不說是策士智謀的成功。甚至一位女子齊君王后,也能以“引椎擊破玉連環”的智慧擊碎秦王的挑釁。智慧的運用,在于深刻地把握種種矛盾的復雜關系,充分利用諸矛盾之間的交叉點與空隙,把握矛盾沖突中所產生的有利機制,利用矛盾,制裁他人。策士游說諸侯,要洞悉天下大勢,熟知各國的歷史和現狀,把握列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與恩恩怨怨,還要準確掌握此時此地人主的心態,投其所好,才能成功。戰國是一個崇尚智慧的時代。智謀策略是策士的資本,反映了知識階層的智能與價值。作者大力崇尚智謀策略,與其重士貴士的思想傾向是相一致的,同樣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作者描繪了眾多奇智異策的詭譎多變與成功,無疑為策士這一人物群像增添了異彩。
解密:先秦名著《戰國策》為何會遭到儒家摒棄?
再者,《戰國策》大量的展示了縱橫策士們鋪張揚厲的游說之詞,所謂“其辭敷張而揚厲,變其本而加恢奇焉”(清人章學誠語),其詞或披肝瀝膽、剖露心跡,或激揚磊落、感人肺腑,或侈陳厲害、危言聳聽,“沉而快,雄而雋”,氣勢充沛,如江河直下;文筆流麗酣暢,美妙動人,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策士們還好以寓言說事,所以《戰國策》多寓言故事,所謂“利口者以寓言為主”(《史通·言語》),這與諸子文章一樣,也是游說的需要。讀策士們的說辭,好像是專以口舌辭說取得成功。其實,他們都是通曉各國政治歷史,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雖然主張不同,但是只要迎合君王的需要,他們是足以充當“智庫”的。這就是在七雄紛爭的時代,縱橫捭闔的政治斗爭的需要和機遇,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戰國的時代精神,還體現在另兩種人身上。一個是當時眼光敏銳的君王,一個是出身草根的行俠之士。在七國爭雄的背景下,君王們需要“智庫”,尋找“智庫”,納士是明智之舉。前面說的齊宣王、秦昭王、燕昭王,迎合了時代的要求。戰國又是一個變革的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表面上看是一次軍事改革,本質上也是一場重大的政治改革,是一場移風易俗的大變革。趙武靈王改革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為了富國強兵、抵御外國外族的入侵。雖然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但他用“時移則勢易”的辯證觀點,批判了那些因循守舊的保守派,向傳統習慣和保守思想宣戰。行俠之士的代表有荊軻、聶政、豫讓。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見義勇為,不畏強暴,重然諾,輕死生,敢于為反抗強暴而赴湯蹈火、壯烈犧牲。荊軻是一位反抗暴秦的英雄。在當時崇尚行俠的文化背景之中,荊軻是這些俠士的典型代表之一。聶政,出于感恩報德的動機,為嚴遂刺殺韓相國韓傀。豫讓則更為慘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忍辱負重,行刺趙襄子。今天,我們并不提倡這些俠士“士為知己者死”的冒險行刺作風,但這就是戰國俠士的風神,這種為了正義為了報恩而獻身的壯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種精神。
《戰國策》的“叛經離道”,背離了儒家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一直為儒家正統觀念所鄙棄。宋代的曾鞏重?獭稇饑摺罚⒎菫榱撕霌P這部名著,而是為了作為批判的箭靶。他認為戰國策士只知“論詐”、“言戰”,馳騁辯說,其所作所為完全有悖于先王之道與孔、孟之意,所以終至亡身滅國,“為世之禍”?淌菫榱“放而絕之”,目的在于“明其說于天下”,“知其說之不可從”。明末的陸隴其,一方面認為“其文章之奇,足以悅人耳目”,又認為“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心術”,此書有大毒,要“去毒”。另一方面,《戰國策》作為“史料”而言,也的確存在著真贗雜糅、真偽參半而又年代不詳等問題,摻入不少“增飾非實”之辭,影響了后人史著的寫作,包括司馬遷的《史記》,也將錯就錯地引用《戰國策》史料的許多錯誤,因此為后代考文者所詬病。今人繆文遠《戰國策考辨》(中華書局出版)稱,今本《戰國策》中屬于擬托之作,竟有九十八篇之多?娢倪h之作,萃集眾家之說,分析判斷,旁通曲證,求其本真,堪稱辨偽的集大成著作,可以讓我們了解今本《戰國策》的真偽。今天讀者閱讀,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戰國策》(其后附有馬王堆出土帛書)。此外,繆文遠的《戰國策新校注》(巴蜀書社出版),何建章的《戰國策注釋》,在細致考辨的基礎上重新校注,都是值得細讀的著作。另外,一九七三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種類似《戰國策》的帛書,共二十七章,一萬一千多字,這就是后來人們所稱的《戰國縱橫家書》。在這部《戰國縱橫家書》中,有十章見于《戰國策》,八章見于《史記》,有十六章不見于《戰國策》和《史記》。據考證,這大概是秦漢之際編輯的一種縱橫家言的選本,尤其保存了大量已經散佚的蘇秦游說資料,可以糾正有關蘇秦歷史的許多錯誤,也可以補充戰國時代的一些史料。拿它與《戰國策》對照而讀,是非常重要的史料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