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之晉
三豕涉河就是出自子夏之晉的,據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夏在訪問晉國的路上,經過魏國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在讀史書,子夏聽出此人念錯一個字就上前糾正,那人回到國內一查,果然是自己讀錯了。
子夏之晉
這也成為一個典故,子夏在聽到有人誤會了史書中的意思,為什么晉國會有三只小豬過河呢,心中不解的子夏努力回想,知道了是念課文的人的錯誤,他上前指出錯誤,告訴這個念書的人,不是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這人回去一查,發現果然是自己錯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誤呢,我們說晉師己亥涉河,是晉國在己亥年過的河,因為己亥和三豕的寫法很想,所以念書的人才鬧了笑話,后來人們也用這個典故,來笑話那些在寫文章中出錯別字,而且錯誤很離譜的人。
其實要是我們熟悉古代文字就不難理解,當時人們會念錯了,在甲骨文中,因為是寫在獸骨上的,所以有時候,一豎很可能就因為寫的太開,而被歸到旁邊的子上去了,這三和己應該就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故。
那么豕和亥字就相對復雜了,小篆里寫的豕和金文里的亥,兩者看起來就十分相似,這也可以解釋十二生肖的豬為什么和亥配了。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夏的學識很高,對于歷史對于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這也是他敢于只身前往各大國,勸君王推行仁政的重要表現,試想要是自己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一定的道德修養,在面對君王的時候,如何做到以禮服人。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子夏因為自己兒子死了,如今要白發人送黑發人,把自己眼睛哭瞎了。曾子聽說了就去看望他,一到子夏家,曾子就大哭起來。
子夏
說我聽說朋友的眼睛瞎了,我來為他哭泣,子夏被曾子這樣一說又傷心起來自己也開始哭了,所我明明沒有罪過,為什么上天要這樣對我。曾子說,你錯了子夏,你不僅有錯誤,還犯了不少錯。
首先,當初我和你一起侍奉老師,老師很欣賞我們,并希望我們能一直陪伴老師,和老師一起探討探討學術,學習學習經典,就算不做什么大官,但最起碼我們去努力過了,我們把仁的思想帶給統治者,我們想要他們采納我們的建議。
但是你告老還鄉,回到西河,讓西河的人們把你比作老師,這是你的第一條過錯。
你父母去世的事情,老百姓都不知道,既然他們那么尊重你,又怎么會舍棄你呢,你獨自承擔失去父母的痛苦,這時候是需要百姓安慰你的時候啊,你平日里教他們仁的思想,提升他們的思想品德,很多人都對你表示感謝,你有困難大家都會樂意幫助你的你沒有把百姓的仁德放在心上,這是你第二條罪過。
你兒子死了,你哭瞎了自己的雙眼,這是你第三條罪過,你秉承著的仁政思想呢,你還要實現的遠大抱負呢,你都忘哦了嗎,你和我說你沒罪,我看這還不夠嗎。
子夏扔掉自己的手杖,對曾子說,謝謝你提醒,我錯了,我離開你們一個人太久了,現在我要回來。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
子夏說,一個人要是能博覽群書,然后學習的范圍廣泛,能做到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新奇的東西他都喜歡研究,世界上優秀的作品,他都喜歡研讀,而且他又能夠堅持自己所堅信的志向,并且遇到不懂的善于提問,那么這個人還缺少所謂的仁德嗎?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
那么對于廣泛的博覽群書的定義是什么,究竟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合格呢,我們知道,一個人積累的越多,他所可以施展的就越多,所以要問究竟要學習到什么程度才才算合格子夏給出的答案是學無止境,我們在用知識武裝自己的時候,會遇到各種情況,讓我們覺得自己還能再做得好一點,那么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為學術還不夠精。
所以我們大可以泛濫的廣泛去讀書,去積累知識,還有在每天學習之后,千萬不要忘記的是思考,死讀書是沒有用的,思考如何將書中言論應用到輔佐君王統治,運用到如何讓儒家學說更廣泛的傳播,如何說服統治者采用我們的思想,如何推廣仁政。
很多學者到最后被歷史淘汰,從學術舞臺中退出,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思考,他們不知道原來優秀的學說如果不創新,就會被新思潮所取代,青出于藍勝于藍,老的經典的東西,要想更好的傳承,需要的除了博采眾長外,要做的還有很多。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讓自己的言論流傳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這點。誠懇的提問,說出自己不明白的并不丟臉,而是在尋群更好的幫助,問題解決不了才是最糟糕的情況,多多考慮當下的事,這樣的人還擔心沒有仁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