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謂子夏曰
孔子對他的學生說,子夏啊,你一定要做一個有學識有修養的讀書人啊,千萬不要成為那種讀了很多書但是表現出來的確是沒什么修養的人啊,都說我們該怎樣運用我們的學識呢,我來告訴你。
子謂子夏曰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思想的教育,他希望通過思想的束縛,對學生一些行為有所規范,讓他們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里孔子要告訴子夏,雖然你在學識方面有很大的長進,你也是我眾多學生中,擁有較好的學習方法的人,我教授的東西,你很快就接受,而且還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自己的想法。
但是你常常過分重視學術的培養,卻忽視了一些小的道德方面的進步,孔子批評子夏是有原因的,孔子曾經說過作為學生,或者作為人,要先從孝做起,然后堅持仁德,要愛眾人,只有做到這些以后,還有時間或者還有多余的經歷,才可以用來學習。
子夏你這樣過分最求學術,反而把之前的優秀道德忽視了,這樣本末倒置的情況我希望以后不要出現,也希望子夏你及時改正。
如果缺失了道德上的培養,道德修養不夠了,那可是知識所不能彌補的,你的書本知識運用的再好,也不會成為為國效力的人,相反這些人因為道德上的不足,反而會成為危害國家穩定的存在。
這里就告訴我們,讀書人也并不全部都是正人君子,像那種想著法子為自己謀利益的人,就是道德缺失的小人。
子夏問孝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去問孔子,老師啊,你說什么是孝順嫩,孔子就說啊,和父母相處的時候能保持和顏悅色的狀態是最難的了,我們都說父母有事情我們替他們做,在吃飯的時候讓長輩先吃,難道孝順就只是這樣嗎?
子夏問孝
孔子的回答就非常值得推敲了,他采取發問的方式兩個反問句說明了當下很多人對孝都存在誤會,很多人認為的幫父母勞動,有好吃的先給父母吃這樣就是孝順了。其實不然,有好吃好喝的這種事情連一般的家畜都能做到,而我們人,僅僅做到動物那樣就足夠了嗎?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我們有著高級的思維,所以我們不能和動物相提并論,我們要做到的應該是更多的對父母精神方面的滿足。讓父母衣食無憂,安享晚年這是最基本的標準,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讓父母有快樂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社會也是如此,孩子對父母,沒有了先前的那份愛,雖然我們會定期寄錢給父母,我們會一個月抽一次回家陪陪父母,回家品嘗父母為我們做的飯菜,我們認為這就是盡了孝道了。但是你知道嗎,當父母知道你要來家里的消息后,提前一周就開始準備了,他們回憶你小時候最愛吃的菜,他們去菜場準備一樣又一樣的的食材,雖然他們拿著你給的大把鈔票,但還是要和小攤的店主討價還價,為的是什么,為的是找回過去那熟悉的感覺。
但是一切都隨著你的離家,你的長大,在外工作變得模糊,變得需要滿滿回憶,不是父母把我們淡忘了,而是他們老了,他們需要我們給他們的寧靜,需要我們一起來重塑記憶的美好。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
子夏說,一個人要是能博覽群書,然后學習的范圍廣泛,能做到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新奇的東西他都喜歡研究,世界上優秀的作品,他都喜歡研讀,而且他又能夠堅持自己所堅信的志向,并且遇到不懂的善于提問,那么這個人還缺少所謂的仁德嗎?
博學的對聯
那么對于廣泛的博覽群書的定義是什么,究竟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合格呢,我們知道,一個人積累的越多,他所可以施展的就越多,所以要問究竟要學習到什么程度才才算合格子夏給出的答案是學無止境,我們在用知識武裝自己的時候,會遇到各種情況,讓我們覺得自己還能再做得好一點,那么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為學術還不夠精。
所以我們大可以泛濫的廣泛去讀書,去積累知識,還有在每天學習之后,千萬不要忘記的是思考,死讀書是沒有用的,思考如何將書中言論應用到輔佐君王統治,運用到如何讓儒家學說更廣泛的傳播,如何說服統治者采用我們的思想,如何推廣仁政。
很多學者到最后被歷史淘汰,從學術舞臺中退出,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思考,他們不知道原來優秀的學說如果不創新,就會被新思潮所取代,青出于藍勝于藍,老的經典的東西,要想更好的傳承,需要的除了博采眾長外,要做的還有很多。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讓自己的言論流傳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這點。誠懇的提問,說出自己不明白的并不丟臉,而是在尋群更好的幫助,問題解決不了才是最糟糕的情況,多多考慮當下的事,這樣的人還擔心沒有仁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