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風
?杜甫所作之詩皆與其生活經歷有關,從早年的偉大抱負,熱愛這大好河山到晚年身處戰亂,所見艱苦之狀等豐富經歷皆是他創作的源泉,且杜甫的詩集很真實的展現了戰火中整個唐朝的轉變,也很好的反映出廣大人民深受戰爭的摧毀所忍受的痛苦,因此其詩也被后人稱為是“詩史”。
杜甫雕像
杜甫所寫之詩在藝術上風格多著,最特別的是杜甫的詩是社會現實和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這樣便使得思想和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使其詩能夠“知其人,論其世”,因此在藝術方面能夠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境界。
杜甫的詩風時而雄壯時而沉郁時而瑰麗時而質樸,他十分擅長轉變風格創作,因而開創了新樂府詩體,為后人稱嘆。杜甫的詩體多為律詩,他選詞精煉和諧,為人少言寡語,其詩也言簡意賅,頗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態。
而他的詩歌語言和整體結構不會單一多變化,因而其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多以借物喻人,賦比興的創作風格來體現自己的情感寄托。杜詩中多以戰爭為題材,不僅表現出杜甫對朝廷窮兵黷武的反對,還有對勇于作戰的士兵的贊揚,也有對深受戰亂之苦的百姓的同情。杜詩對戰爭的描述有多種角度和手法,贊揚和批判的態度很是鮮明。
杜詩在杜甫晚年成就愈高,其豐富經歷加上不凡的藝術手段使其造就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稱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稱為詩圣,其詩被稱作詩史,對我國古代詩歌的影響深遠,是唐代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 畫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里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游歷,四處出游,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游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于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丑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后,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蕩,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于大歷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的詩全集
杜甫是我國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那個年代流傳詩作最多的一位詩人,他一生寫有一千五百多首詩歌,有很多都是傳誦千年的名篇。因此《杜甫詩集》就是杜詩的集合,將其詩作進行精選以及整合出版,濃縮其詩的精華,彰顯其詩風采,重現詩歌創作的意境。
杜甫詩集
《杜甫詩集》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1月,全書共245頁,是國學經典導讀系列的一本。我國廣博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飽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然而在杜甫的詩歌中,他心系天下的憂患意識、衷心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不屈權貴的清高正氣以及民為邦本的政治觀念都一一展現無遺。在杜詩中,我們可以讀到他的品德、他的性格、他的命運,感受極其珍貴的精神文明,備受感觸。
這本《杜甫詩集》分為幾個方面,最前頁是導言,之后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杜詩在我國文學史中的地位,從他被稱為詩圣的簡介、其詩對唐前古詩的繼承、對唐后詩作的影響啟迪以及杜詩對于中外文學的貢獻等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二章講的是杜甫的生平,其中涵蓋了他的傳記、他與戰爭、他的流離以及他的思想等多個方面。第三章講解的是杜詩的內容含義,他詩文的主題主要涵蓋了哪幾個方面,反映了何種思想情懷。第四章是杜詩的藝術欣賞,后面幾章講了其詩集的編輯、注釋以及研讀,最后是詩選,將杜甫的佳作收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