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漢三國時期的人名都是單名?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其實這都是王莽“去二名”的政策導致的!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發現里面的人物的姓名都有一個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都是單名,就是除了姓氏以外,名只有一個字,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要追述到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
公元前1年漢哀帝駕崩后,王莽出任大司馬,著手擁立新帝。哀帝沒有留下子嗣,由9歲的中山王劉箕子繼位,史稱漢平帝,劉箕子是漢元帝劉奭的孫子,劉箕子的老爸劉興可能沒有想到有一天兒子會坐上龍椅,所以給兒子取名的時候也沒往這上面考慮,“箕子”就是簸箕的意思,百姓家里用來洗菜淘米瀝水用的竹制品。朝中大臣們對即位后的漢平帝名字還叫“箕子”非常不滿,認為這個名字太低賤,一國之君的名字怎么樣也要高大上才對,所以要改,一定要改。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
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后,曾經下過“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制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梢,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后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
對于皇帝陛下改名的事情,朝廷上下都沒意見,但是改成什么樣,這個大家就公說婆說你我都有理。但是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皇帝陛下的新名字最好能夠引經據典,從經典中找一個高貴文雅的名。
大司馬王莽是當時的經學學霸,儒學造詣很高,他從《春秋公羊傳·定公六年》中找到一句話,“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意思就是:姓名中的名是兩個字的話,不符合經典里規定的禮法,會被人嘲笑的。于是王莽下令:中國不得有二名。這下好了,從皇帝開始,到普通老百姓,只要是以兩個字為名的人,都要改成單名。不僅漢朝的皇帝官員百姓改了名,王莽還派專人跑到匈奴去:“你們看,我們全國上下都改單名了,你們的單于作為我們漢朝的女婿,是不是也該遵令執行。“
確定了皇帝陛下的新名要改成單名,但是改成什么好呢?最后王莽從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中找到了靈感,“……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這里的衎(kàn),是快樂的意思,是一個文雅吉祥的字,于是劉箕子改名為劉衎。
后來王莽篡取了漢室江山,建立新朝,十四年后新朝滅亡。在王莽在位的這十幾年中,他大刀闊斧的進行了很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改革,新朝后期,社會矛盾加劇,這些改革措施都被廢除,唯獨這改二名的命令卻一直延續下去,甚至形成了社會風氣。明朝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六·雜篇下》中記載:“大抵東漢三國 ,帝王將相皆單名,二名者百中無一。”
以上就是為什么三國時期都是單字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