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夏季,安特生又在甘肅廣河縣洮河西岸發現了齊家遺址,奇怪的是,和馬家窯遺址相反,齊家遺址出土的多是沒有花紋的素陶,彩陶多是紅褐色,紋飾簡單,以菱形網紋和三角紋為主,出土的大耳罐與古希臘瓶子的造型非常相似。
安特生在甘肅、青海的考古發掘持續了兩個多月,共發現遺址近50處,發掘的全部文物一共裝了25輛馬車。
根據這個邏輯,安特生認為彩陶絢麗的馬家窯文化應該晚于齊家文化,為第二期。通過對比,安特生還認為,馬家窯彩陶比仰韶彩陶發達,更接近于西方彩陶文化的特點。假如甘肅彩陶是從中原發源的,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現象,因此甘青的考古挖掘似乎完全證實了他先前的推測,那就是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在西北得到發展后,然后通過甘肅傳播到中原地區,產生了中國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安特生在西方文化中尋求仰韶彩陶答案的假說,在20世紀20年代曾被國際學術界所接受,而且成為中外考古界最感興趣的話題,安特生也因為倡導“中華文化西來說”而名揚中外。
這次發掘出土的文物,應安特生請求,中國政府贈送給瑞典一部分。1925年底,當文物運達瑞典后,國王古斯塔夫非常重視,立即撥出?钤谒沟赂鐮柲π藿ㄒ蛔陚サ牟┪镳^,并親自命名為“遠東博物館”,由安特生擔任館長。該館還創辦了館刊,不斷介紹中華遠古文明。
1926年10月,安特生陪同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訪問中國,安特生原本計劃陪同王太子前往河南察看仰韶村遺址,但由于當地局勢動蕩不安,中國地質調查所特意安排王太子到山西太原附近,參加了一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在彌漫的硝煙中,已經63歲的安特生再一次來到北京,準備繼續在中國進行考古工作。但安特生知道炮聲隆隆的中國已無法進行學術考察,1938年,他轉道越南回到了瑞典,從此再也沒有來過讓他聲名遠播的中國。
安特生走了,但他的“中華文明西來說”仍然流行,那么,仰韶文化是什么性質的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里呢?--------
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百廢待興,但考古工作者并沒有忘記仰韶,并沒有忘記安特生留下的“中華文化西來說”。
半坡村距陜西省西安市十多公里,195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西安工作隊進駐半坡村,隨著他們的到來,神秘的仰韶文化逐漸露出了它真實的面容。
半坡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出土的完整的和可以復原的器物有近千件,其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紅陶,陶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繪有黑彩的魚紋盆,魚紋也是半坡彩陶的主要標志,這也說明在遠古時期我國的西北地區是一個水河密布的地區。因為有彩陶的出現,考古人員初步斷定它屬于仰韶文化類型的遺址。
僅僅兩年后的1956、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水庫建設,國家文物部門對河南陜縣廟底溝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次發掘面積近5000平方米,共探挖280個四米見方的探方,考古人員發現,廟底溝的房屋也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屋內有一保存火種與取暖用的圓形火塘,和半坡遺址非常相似。另外他們還挖掘墓葬156座。
和半坡類型彩陶多魚紋不同的是,廟底溝出土的陶器多以黑彩繪玫瑰花瓣紋和弧邊三角紋為主。但兩個遺址都出土有一種特殊的器物,這就是小口尖底瓶。
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近一個世紀的努力,更多的仰韶文化遺址陸續被發掘了出來,目前這些遺址已多達5000多處,這些遺址距今約7000年到5000年,考古學上把這2000年的漫長歷史通稱為仰韶文化時期,而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類型,廟底溝遺址則代表著仰韶文化中晚期類型。甚至有的學者明確主張半坡類型對應炎帝時代、廟底溝類型對應黃帝時代。
在挖掘的5000多處仰韶遺址中,絕大部分為廟底溝類型,這也說明在仰韶廟底溝文化時期,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擴張。
通過考古挖掘,廟底溝文化的傳播方向也漸漸清晰起來。經過碳14測定,證明安特生發現的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變種和發展。廟底溝文化彩陶傳播到青海、甘肅一帶以后,經過發展,過渡到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彩陶在廟底溝彩陶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加絢麗多彩。
這說明在漢代絲綢之路形成之前,連接西北與中原之間的文化通道已經形成,這個通道所發揮的作用,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時代,只不過不是像安特生所說的由西向東,而恰恰是由中原向西北地區延伸。
在幾代考古學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華文化西來說自然也就成了歷史的煙云。
但還有一個現象也讓考古學家著迷,那就是在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周邊,中華先祖們不約而同地迸發出了旺盛的創造力。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發掘,根據不同的文化面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已經有數十種之多。
但讓人奇怪的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這些文明都斷裂了,有的甚至不知所終。
廟底溝文化強力擴張的過程,正是周圍這些文明逐漸衰落并向中原匯聚的過程,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北部的紅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這一廣大的地區都發現過具有廟底溝文化風格的彩陶。
那么,廟底溝文化如此擴張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種,為什么在仰韶時代會匯聚中原,成為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母體?2002年,國家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目的就是進一步研究華夏文明孕育的過程,回答這個問題。
探源工程證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國幾大河流域的古文明大多改變了原有的發展方向,向中原文明靠攏過來。這說明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并在后來發展為夏商周文明。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中原地區的中心地位并不是,比如從農業一開始就形成,它實際上是我們有一位老先生叫蘇秉琦他稱為滿天星斗,就是文明的火花在各地都有,它在閃爍,但是最終所匯集到中原進入到王朝文明的階段。
蘇秉琦先生還認為,中國人稱自己為華人,根源就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紋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圖騰,“花族”就是華族,這也就是今天我們自稱華夏民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