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撕裂為六塊,所以名為車裂。有時,執行這種刑罰時不用車,而直接用五條;蝰R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尸或五馬分尸。
五馬分尸(資料圖 圖源網絡)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車裂古時稱為轅或車轅!吨芏Y·秋官·條狼氏》中云:“誓馭曰車轘。”前人注解說:“車轘,謂車裂也。”可見,早在周代就已實行車裂之刑。
春秋戰國期間,車裂之刑使用得相當普遍,有些仁智之士已經認識到這種刑罰過于殘酷,主張廢除車裂。周赧王時,齊王決定在本國實行車裂之刑,群臣紛紛進諫勸阻,齊王都不肯聽從。子高(孔子的后人,名孔穿)來見齊王說:“車裂是無道之君的刑罰,而您卻欲實行它,這都是您下屬臣僚的過錯!”齊王問為什么,子高說:“如今天下紛爭,英雄豪杰都想選擇一個有德的君主前去投靠他,打算干一番大事業。您如果濫用酷刑,就會失去聲望,英雄豪杰們就不敢來了。本國的人民也將要背叛您了,這樣下去,國家肯定會滅亡的。您的臣僚們面對這種關系國家前途的大事,不敢堅持正確的意見,怕違背了您的意旨,招來龍逢被斷首、比干被剖心那樣的慘禍,這只是為了保全自身而不惜使主上成為桀紂那樣的昏暴之君。所以我說他們的過錯太大了。”齊王聽取了子高的意見,取消了使用車裂之刑的決定。
遺憾的是,孔穿的正確主張和齊王的從善如流并沒有使車裂之刑徹底終止,秦以后各代,車裂的做法仍然存在。
遭受車裂之刑(資料圖 圖源網絡)
明清小說寫到某人慘死時,愛用這樣的一句套語:管教他“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漢書》中彭越。”李存孝是唐末晉王李克用的義子,原名安敬思,因受李存信讒害被迫反叛,李克用把他擒獲,帶到太原,“車裂于市”。彭越是漢初開國功臣,劉邦采納呂后意見,以謀反罪把他車裂處死,并滅其宗族。一提及車裂之刑,令人談虎色變,足見這是古代的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
也有人認為車裂并非如民間流傳所指的五馬分尸,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1.東漢字書《說文解字》將車裂和斬首相提并論:「斬法,車裂也」。
2.車裂中的「車」字并非指「車子」,而是某些古體字「尊*」在字形變化中產生訛誤而成為「車」字。
3.五馬分尸只屬民間傳說,實際上該詞最初於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出現時,是以牛拉車分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