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揭秘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

來源:小編整理2024-12-14 16:06作者:chenliang

出項城市區往南行30公里,就是秣陵鎮。

根據當地史志的記載,秣陵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東西街道呈龍的形狀,又被當地人俗稱為“龍鎮”。在南北朝時期,以今天的秣陵鎮為中心設置了秣陵縣。

盡管后來秣陵縣被并入項城縣,但在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項城縣城遷到此地,歷經明、清、民國等,前后500多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項城縣城并不在今天的市區一帶,而是在南部的秣陵鎮。項城縣的千年古縣歷史,秣陵的歷史就占據了500多年。

從明代到民國,項城縣城為何一直在秣陵鎮一帶,而新中國成立為何北遷?項城市博物館副館長高靜茹女士說,這大概是由秣陵鎮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秣陵鎮在項城市的南部,處豫、鄂、皖三省要沖,交通便利。不過到了近代,秣陵鎮的地理優勢開始下降。

1953年,項城縣城搬遷至北部的水寨鎮。因為水寨鎮地處沙潁河航道和運河交匯處,是交通便捷的水陸碼頭,而秣陵鎮沒有水上運輸。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很多縣城都遷到了沙潁河邊,主要還是為了發展經濟。另外秣陵鎮距離周口市區比較遠,交通不便,所以最終將縣城北遷。

縣城搬走后很長一段時間,秣陵鎮還被俗稱為老城。1981年鄉鎮分設,建制恢復秣陵鎮,同時也是老城鄉政府所在地;1989年被河南省命名為首批“中州名鎮”。

張伯駒

出身名門酷愛藝術

在秣陵鎮小學院內,有一座灰瓦磚木建筑的兩層小樓,坐北朝南。項城市博物館館長馬海珍告訴記者,這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的舊居。這座小樓面闊三間,進深三架梁,硬山灰瓦頂,東西長9.6米,寬5.4米,墻體厚60厘米,門窗檐下磚雕水波紋圖案。小樓原是民國年間張伯駒家的一個中藥鋪,張伯駒曾在此閑居。

“我們已經組織人將原來存放在舊居內的一些雜物清出。”馬海珍館長說,張伯駒舊居的梁柱保存較好,但外部墻體有些破損,項城市文物部門正在搜集張伯駒舊居的資料,將來會按歷史原貌進行修復。

張伯駒1898年出生于秣陵鎮閻樓村,張家在項城也是名門望族。他的父親張錦芳在家中排行老六,而他的五伯就是后來做到河南督軍的張鎮芳。張鎮芳早年考中進士,進京為官,但遺憾的是膝下無子。按照傳統規矩,如果一個人無子,其兄弟中有兒子多的就該過繼給他一個。于是,張伯駒被過繼給了張鎮芳,這也改變了張伯駒的人生軌跡。

1905年,張伯駒來到天津,正式認張鎮芳為嗣父,從此開始了在天津、北京、上海的生活。

盡管當時科舉制度已經廢除,新式學堂興起,但張鎮芳仍為兒子請來了舊式家塾先生。張伯駒從小就天資聰慧、記憶超群,《三字經》、《千字文》等過目不忘。9歲時,張伯駒已能寫詩,一部《古文觀止》倒背如流,一時贏得“神童”美譽。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當時袁世凱的家屬多在項城,傳聞有人欲對他們不利,袁世凱即命全家分批遷居天津,將諸子教育之事托付給近代著名教育家嚴修及張鎮芳。袁家子弟來到天津,這讓張鎮芳大喜,為了獲得與袁世凱兒子親近的機會,張鎮芳讓張伯駒走出私塾,進入新式學堂,與袁家子弟成了同學。后來,張伯駒與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等人并稱“民國四公子”,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1914年,袁世凱為了培養私人勢力,控制軍隊,創立以培養軍官為目的的陸軍混成模范團。他自己以總統身份親任團長。模范團的軍官從北洋各師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批畢業生中精選,士兵則精選忠誠可靠、身強力壯、當過正職軍官、有過戰爭經驗者。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