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揭秘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

來源:小編整理2024-12-14 16:06作者:chenliang

在張鎮芳的安排下,年僅16歲的張伯駒被破格進入模范團騎科。但張伯駒顯然對軍事、政治沒有興趣,連年的軍閥混戰、爭權奪利,導致民不聊生、社會動蕩,讓張伯駒心灰意冷,他不顧張鎮芳的反對,退出軍界,回到家中,把興趣全部轉移到讀書、吟詩、聽戲、收藏等文化藝術活動之中。

張伯駒樂于和文人雅士們交往,經常和他們一起聚會品文,一起吟詩作畫;他學唱京劇并登臺演出,鑒賞并收藏古董墨寶。張鎮芳死后,在母親的勸說下,張伯駒勉強就任中國鹽業銀行董事長,但他僅僅掛名而已,很少過問銀行的事。

張伯駒鐘情于藝術,對生意絲毫不感興趣,銀行經理來請示事宜,他總是說“好好好,你看著辦”來打發。坐擁如此多的財富,張伯駒生活卻非常簡樸,他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也從不穿西裝革履,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肴了。

對生意毫不在意的張伯駒,對藝術、詩詞、曲藝等卻表現出了極大的天賦,并逐漸被時人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所謂的“民國四公子”一說,最早流傳于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后來被京津上流社會認可。但究竟“四公子”是指的是哪四位?各種版本說法不一,流傳最多的版本是張伯駒、溥侗、袁克文、張學良四位,他們都是豪門子弟,而且都多才多藝,瀟灑風流,具有傳奇色彩。

溥侗是溥儀的族兄,工詞翰,擅書,善畫,精于鑒賞,更以皇親貴胄身份,向眾多京劇、昆曲藝人學習,集眾藝人絕藝于一身,很多著名的專業演員都要向他請教,號稱“票界大王”;袁克文是袁世凱的二公子,生性散淡,一生無意政治權位,詩詞楹聯、琴棋書畫、文物鑒賞等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尤其一手好字,行草篆隸各體均擅長,是當時最為重要的書法家之一;張學良為當時軍政要人,但在文物鑒賞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張伯駒

張伯駒與其他三位“公子”都有交往,尤其與袁克文意氣相投,過從甚密,一起快意詩酒,其逸事頗為當時上層社會稱道。

保護文物一生己任

張伯駒先生喜歡收藏、鑒賞文物,而且一生致力于保護文物。民國時期,政局混亂,許多古董商唯利是圖,致使大量國寶流落國外,張伯駒對此深為痛惜,他收藏古字畫不僅僅出于愛好,更是一種責任感,以保護文物不外流為己任。正如他自己所說,“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是張伯駒一生收藏所遵循的信念,他又實踐了這個諾言。

張伯駒先生對于中華民族的文物瑰寶視如生命,他虛心向專家請教鑒賞古董真偽的真諦,并不惜重金購買、收藏古代珍品字畫。他從30歲起開始收藏名畫墨跡,直至60歲止,前后長達30年。經他手收藏的書畫名跡有118件之多,其中以西晉陸機手書的《平復帖》和隋初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最為珍貴。

陸機的《平復帖》是我國現存于世最早的書法真跡,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比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早60多年。張伯駒先生以4萬元大洋的價格將《平復帖》購買到手,從此便與此帖形影不離,即使在最需要錢的時候,也不肯轉讓他人。日本文物商人愿出30萬大洋的高價收買《平復帖》,被他厲聲拒絕。張伯駒先生這種癡心保護國家文物,置個人生命于不顧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世人的贊譽。

新中國成立后,張伯駒毅然將自己珍藏幾十年的價值連城的《平復帖》等八件珍貴文物捐獻給了國家。當時的文化部沈雁冰(即茅盾先生)部長親筆為他簽發了褒獎狀。

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張伯駒還把自己收藏的脂硯齋藏硯捐贈給吉林省博物館,此硯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有關批閱《紅樓夢》脂硯齋的文物。 

張伯駒先生一生捐獻的國寶,在當時便有人估計價值已高達億元之巨,但張伯駒先生保護文物的那份赤子之情,是不能用價格來衡量的。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