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將“臥薪嘗膽”作為一個成語使用的是北宋蘇軾,在他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嘗膽”,但它的內容與勾踐是不相關的。到了南宋,吳祖謙在《左氏傳說》中曾提到吳王夫差有“坐薪嘗膽”之事。明代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也把“臥薪嘗膽”說成是吳王夫差的事跡。而同時的一些其他書籍,如黃震的《古今紀要》和《黃氏日抄》中認為越王勾踐曾臥薪嘗膽。可見臥薪嘗膽究竟是夫差還是勾踐所為還尚無定論。
一直到清初,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才廣泛流傳,這得益于明末馮夢龍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書中曾多次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和“嘗膽”的事情,小說傳布極廣,就被人們認定下來。千百年來,臥薪嘗膽的故事催人奮進,如果說是假的,讓后人好生尷尬,于是人們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