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由一介布衣而能擁有天下當上皇帝,除了自身多謀善斷,另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自他起事創業伊始,便得到了一幫哥們的鼎力相助。后世但凡說起西漢,必會提到“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其實幫助劉邦圓帝王之夢的,遠不止這三位。曹參呀,周勃呀,樊噲呀,夏侯嬰呀等等,都是早就追隨劉邦,唯劉邦馬首是瞻的鐵桿粉絲,都為大漢王朝的創建立下過汗馬功勞,與高祖劉邦的交情不在蕭、張、韓三位之下。劉邦的成功,最能驗證俗話說的“一個好漢三個幫”。簇擁在劉邦身邊的這一群人,若真正論起私人交情,最知根知底、最信賴、最要好的,應當是盧綰。這哥倆的交情,非其他任何人能比。
首先是同鄉。盧綰與劉邦兩家是一個村的,沛縣豐邑中陽里金劉寨村,地地道道的鄉黨。雖然從廣義上講周勃、樊噲也是高祖的沛縣同鄉,但跟盧綰一比,就遜色得多了。
其次是同齡。盧綰與劉邦不僅同村,且二人竟神奇地于同年同月同日降生。一個村子同一天出生了兩個男孩,給全村帶來了人丁興旺的喜氣,“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左鄰右舍的鄉親們牽羊捧酒到盧、劉兩家祝賀。歡聲笑語中,兩個小家伙的命運自然地聯系在了一起。
再次是同學。“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兩人到了該讀書識字的年紀,一同手牽手在當地的馬公書院上學,來去學堂,形影相伴,處得非常要好。鄉親們看到一對同齡的伙伴“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又宰豬殺羊擺上酒宴熱鬧了一回。
第四是同志。這哥倆打小就志趣相投,都不愛學習,調皮搗蛋,相跟著逃學,外出滋事惹禍。“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劉邦打架斗毆官府要懲辦他,嚇得四處躲藏,盧綰陪著哥們一塊兒東躲西藏。“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秦末義軍紛起,劉邦在沛縣舉事,一向如影隨形的盧綰第一個支持響應,以賓客的身份陪伴在劉邦身邊。
第五是世交。這是兩個人友誼的基礎和前提。兩個小家伙不光是玩尿泥能玩在一起,也不是單純靠喝酒打架建立起來的友誼,根子上的原因是,“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在村里,盧綰的爹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人所共知的一對老相好、老伙計,兩家人常來常往,不分彼此相互幫襯,情如一家。父輩們的友情自然地延續到一對同齡的年輕人身上。
天然的鄉鄰關系,兒時的朝夕相伴、互助友愛,盧綰在劉邦這兒,擁有著后來任何文臣武將都難以企及的私人感情。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劉邦一路創業打拼直至問鼎江山,對盧綰也就格外親近、格外信任、格外恩寵。
“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劉邦做了漢王,一入漢中,即封盧綰為將軍。盧綰的這個將軍可不是一般的將軍,他的職責是專門保護劉邦的人身安全,是近侍,是保鏢的頭目。我們知道韓信投靠劉邦,在漢中好長時間也才混了個管糧草的治粟都尉,韓信正是因為不被重用才選擇逃跑,被蕭何追了回來再三向劉邦說情,劉邦才“吾為公以為將”,看在蕭何的面子上才答應給韓信個將軍當。論軍事才能,盧綰沒法跟韓信相提并論,但論及職位頭銜待遇,近與疏涇渭分明。——官場上不論親疏,這是一句哄人的話。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這段話最能體現劉邦對盧綰的另眼高看。楚漢相爭時,盧綰已官居太尉,仍具體負責劉邦的貼身警衛工作,只有他可以自由出入劉邦的臥室,平時得到劉邦的衣被飲食珍玩等賞賜,也是其他人望塵莫及,即使蕭何、曹參這樣倍受劉邦信賴和倚仗的人物,劉邦也只是給予其公事公辦的禮遇,說到私下的親信寵幸,都遠遠無法跟盧綰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