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衙門”的氣派
沿著解放東路,穿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漸至荒涼幽僻的一條小巷,幾間青瓦鋪面的老房子,靜靜地屹立在長著青苔的石板路旁。如果不是旁人提醒,很難相信,這幾間老房子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巴縣衙門。
據史料記載,巴縣始建于北周武成三年,至今已有1457年歷史,F位于望龍門的巴縣衙門舊址,則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為當時巴縣知縣張冉所建。
時間來到1751年,巴縣衙門建成84年后,一位叫王爾鑒的知縣調到了巴縣。來到駐地后,王爾鑒并不滿意,認為這樣的規模似乎和它的地位并不相配!
于是王爾鑒開始著手對巴縣衙門進行改造,并讓它有了“第一衙門”的稱號。那么,“第一衙門”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牛!
“從規模而言,王爾鑒重修的巴縣衙門位于川東道和重慶府衙門之間,衙門大門方位朝南,形狀呈八字,占地開闊、亭臺樓閣。衙門正中為大堂、二堂,三堂在后,兩廡為花廳、簽押房。后為官眷所居,正堂右為大廚房,正堂左為典史(吏)署。大堂前為大壩,大壩右為監獄、左為衙神祠、朝天驛。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巴縣衙門在大壩前修了兩道儀門,用以發布告示,增加官府威嚴。”渝中區文管所一位姓胡的工作人員向重慶日報記者介紹。
從內部裝飾而言,王爾鑒的巴縣衙門也頗為“講究”。根據現存的幾間老房子,渝中區文管所的專家推斷,當時的巴縣衙門不僅采用了四柱三開間,還利用了小青瓦鋪面,甚至房子的基石上都精心雕刻了浮雕。同時,在房內依然保存完好的撐拱、掛落、雀替、駝峰雕花木構件上,還發現了仕女、武士、雕花、神獸等圖案,部分圖案的鎦金還熠熠生輝。由此可見,當初這里是多么的輝煌和氣派。
“實質上,巴縣衙門被稱為‘第一衙門’,并不只因他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由當時巴縣的歷史地位和里面的藏品所決定的。”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在清代重慶下轄的十多個州縣中,巴縣算得上是一等大縣,巴縣衙門內部保存的巴縣檔案,詳細記載了該縣乾隆十七年到宣統三年共159年間的內政、對外交流、財經、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各方面的情況。這些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才讓巴縣衙門成了“第一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