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炸彈”招架不住
網帖一出,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剛上班不久的年輕人覺得,剛剛工作,錢沒掙到多少,人情卻一直沒有停下來過。也有人表示,自己這些年光出人情了,從來沒有收回來過,表示很不平。大多數人則認為,看關系親疏,關系一般般的隨禮人不去,以后就算沒有交集也無所謂。
網友“lunjun”說,2011年的時候,公司一下新增不少年輕人。平時工作都沒交集的同事,某天笑嘻嘻地過來,送了個請帖,后來又一同事又送了請帖,后來一同事孩子又過生日,后來一同事生病,后來一同事又結婚,后來一同事又生孩子,后來一同事又結婚,后來又一同事孩子……
“lunjun”表示,他一貫的做法是,結婚的200元/次(隨禮不去人),孩子生日的500元/次(去人去禮),看生病同事的500元/次(去禮不請客的)。這幾年公司流動人員太頻繁了,都是年輕人,實在招架不住。“私下里說,從今以后,請帖照收,紅包不再付了,沒辦法的呀,本人從未收過別人一份禮。”
今天討論的“紅包”按照習慣說法應該叫“隨禮”。那么,“隨禮”到底是什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形成這種既定習俗的呢?
專家們表示,隨禮也稱隨份子、湊份子;橐龆Y俗,漢族饋贈風俗。送禮時,集體合伙,分攤錢財,是在男女結婚前,親友們按約定的數額出錢,集中之后做賀禮,交付將要結婚的男女。舊時隨禮只限于男家的親友,現代女家的親友也從此俗。
在社會的交往中,人與人感情的溝通有著不同方式,隨禮便是其中的一種。摯愛的親朋好友,朝夕相處的同窗同事,尊敬的上級領導,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隨上一份禮物,表達一份心意,寄托祝福,也是延續友誼的手段,增進感情溝通的機會,這些都無可非議。
女子辭職要份子錢。其實送出去的禮就像潑出去的水,哪有要回來的道理,硬生生的讓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