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最大海港城市亞歷山大,今擁有約250萬人口。港口年吞吐貨物量2700萬噸;海角立有一座新燈塔,但比著名的亞歷山大燈塔大為遜色。至于亞歷山大燈塔真面目如何,到底是怎樣修筑的,這依然是一個謎。
公元前2世紀,羅馬哲學家安蒂培特在他的著作中說,他親睹過燈塔的盛況,將當時埃及、希臘、巴比倫等7個建筑并稱為“世界七大奇跡”。后人對亞歷山大燈塔又有進一步的描述,并畫出精細的圖樣。
據各種資料顯示:燈塔建造于公元前285年~前247年,燈塔總高134米。塔分4層,全以純白色大理石砌成,縫隙用熔化了的鉛液澆鑄,堅如磐石。底層為四方形基座,高約69米;第二層是八角形塔身,高38米,每面都有精美的雕刻;第三層是圓形環廊,中間置一大銅盤,燃燒柴火,靠大陸一側廊邊架設一面大銅鏡,將火光反射到海洋上;第四層是雕像,用圓柱在環廊上托著塔蓋,頂端屹立海神波塞冬的全身像。
建造這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燈塔,一是航海的需要,一是炫耀亞歷山大王的赫赫戰功。
自從亞歷山大海角尖端的法羅島有了它以后,塔頂的薪柴燃燒不息,地中海航船有了導航方向,夜航海難事件大大減少。它一直工作了15個世紀,即使亞歷山大城多次地震,大片房舍被毀,燈塔仍巋然屹立。
1302年的大地震,使燈塔遭到了毀壞,燈塔頂截坍落。
1375年又一次猛烈地震,全塔毀壞?
隨著地層沉陷,法羅島連同附近海岸地區慢慢沉入海底,千古奇觀從此煙消云散。
1978~1979年,美國和埃及的考古專家歷盡艱辛,在城東海港的水下找到
燈塔的遺骸。
經過大規模的清淤、發掘,漸露端倪,證明歷史上記載的亞歷山大燈塔絕無夸大不實之詞。
然而古人用什么方法造出了如此宏偉的燈塔,這仍是一個謎。
如今屹立于亞歷山大港的燈塔,但其較古老的燈塔已大為遜色。